1623 年冬夜,九华山的雪压弯了东崖峰的松枝。茅棚内,124 岁的无瑕禅师指尖最后一滴血落在经文上,朱砂混着金粉的字迹突然晕开。他抬头对弟子说:“我死后,取百年老缸,铺石灰木炭,把我坐进去。”
弟子们泣不成声。他们知道,这位用 28 年指血抄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高僧,总能说出不可思议的话。禅师又道:“三年后开缸,若肉身不腐,便是修行有成。” 话音刚落,便在蒲团上圆寂,唇边还留着最后一偈的余韵。
无瑕禅师的生平本就充满传奇。24 岁在五台山出家时,他怀揣一把剃刀和半钵干粮,徒步千里来到九华山。当地人说,他初到东崖峰时,有猛虎挡道,禅师合十而立,虎竟点头离去,此后常在茅棚外护法。
他不仅是苦行僧,更是妙手医僧。山下村民得了急病,哪怕风雪漫天,他也拄杖出诊。用山草药治好了瘟疫,用推拿术缓解了顽疾,百姓送来的米粮却分文不取,只换几刀宣纸、一碟朱砂。
明代万历年间的九华山,正是佛教兴盛之时。朝廷对高僧礼遇有加,民间信仰更是虔诚。但坐缸保存肉身的做法,在当时仍属罕见。弟子们虽满心疑惑,还是严格按师嘱准备。
他们在禅林后院掘地三尺,埋下一口能容一人的陶缸。缸底铺三寸石灰,中层垫木炭,最上层铺着晒干的檀香木屑。这些材料都是禅师生前亲自挑选,说能 “隔阴阳,避虫蚁”。
封缸那天,全山僧人诵经三日。陶缸盖用松脂密封,外用青石板压住,再覆以黄土夯实。弟子们在缸前搭起草棚,日夜焚香祈祷。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简陋的装置,将创造一段千古奇迹。
三年时光在晨钟暮鼓声中流逝。1626 年春,天启皇帝刚下旨重修普陀寺,九华山的桃花开得正盛。弟子们按约定日期启封,松脂裂开的脆响惊起了山雀。
当青石板被移开,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缸内的无瑕禅师端坐着,颜面如生,甚至比圆寂时多了几分光泽。更令人震惊的是,原本花白的头发竟长出寸余青丝,指甲也微微变长。
消息很快传遍江南。徽州知府亲自上山查验,写下《九华异闻》记入地方志:“开缸之日,异香扑鼻,禅师肉身柔软,发甲新生,观者数千人,无不称奇。” 朝廷闻讯,天启六年特封无瑕为 “应身菩萨”。
这种 “坐缸” 之法,并非无瑕首创。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就用陶缸安葬逝者。佛教传入后,将坐化与缸葬结合,形成独特的殡葬仪式。唐代六祖慧能的肉身保存,已采用类似技术,但工序远不如明代精细。
现代科学为这段传奇提供了新注解。通过对类似肉身菩萨的 CT 扫描发现,高僧圆寂前多有长期禁食的习惯,体内脂肪极少。坐缸时的石灰吸水、木炭防潮,形成了天然的无菌环境。
但无瑕禅师的头发为何生长?医学专家推测,可能是皮肤干燥收缩,使原本藏在毛囊中的头发显露出来,造成 “新生” 的错觉。但信徒们更愿意相信,这是大师修行成就的佐证。
九华山的肉身奇迹并未止步于此。1995 年,85 岁的仁义师太圆寂后,弟子依嘱坐缸。三年零两个月后开缸,师太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皮肤仍有弹性,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首尊比丘尼肉身。
2006 年,妙智法师的坐缸开示再次印证奇迹。这位 94 岁圆寂的高僧,肉身不仅完好无损,指甲竟长长了 2 厘米。这些案例让坐缸文化在当代依然延续,成为研究佛教与人体科学的活样本。
无瑕禅师的肉身被装金龛供奉在百岁宫,至今已有近四百年。1981 年修复时,工作人员发现他的骨架完好,关节仍可活动。袈裟下的皮肤虽已干硬,但五官轮廓清晰,仿佛随时会睁开眼睛。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无数题咏。清代诗人袁枚登山拜谒后写道:“血书经文字字真,缸中肉身历劫新。何须金棺葬王侯,一钵可安古佛身。” 诗句里既有惊叹,也藏着对生死的顿悟。
如今的百岁宫肉身殿,香客络绎不绝。人们透过玻璃龛,看着这位明代高僧的金身,总会想起那个雪夜的嘱托。缸葬的秘密或许能被科学破解,但信仰的力量,始终在香火中流转。
从无瑕禅师到仁义师太,九华山的肉身菩萨们用一种超越常理的方式存在着。他们证明了,真正的生命或许不在长短,而在精神的永续。就像禅师血抄的经文虽已泛黄,那些关于慈悲与坚持的故事,却永远鲜活。
当山下的游客惊叹于肉身不腐的奇迹时,禅林深处的僧人正在准备新的陶缸。这口缸将等待下一位修行者,继续书写关于生命与信仰的传奇。而那些长出的头发与指甲,不过是时光写给世人的隐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