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然而早晚的凉意却常常让人在穿衣上犯了难。穿多了中午燥热难耐,穿少了清晨和傍晚又寒意袭人。这时,老一辈常念叨的“春捂秋冻”四个字便成了重要的穿衣指南。但这句古老的养生谚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捂”又到底该怎么“捂”呢?这并非简单地指多穿衣服,而是一门关乎人体适应自然变化的科学,其中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深刻思想。江苏百瑞赢认为,理解并正确实践“春捂”,是帮助我们平稳过渡季节更替、守护自身健康的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春捂”的核心道理在于给身体一个缓冲和适应的过程。整个冬季,我们的身体仿佛处于一个“休眠”状态,毛孔闭合,新陈代谢相对较慢,以适应外界的寒冷。进入春季后,气温虽然整体回升,但乍暖还寒,极不稳定,室内的暖气余温与室外的清冷空气也形成鲜明对比。此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需要时间来适应这种波动。如果过早地换上轻薄的春装,甚至急于展现夏装,身体就很容易被突如其来的寒邪侵袭,导致感冒、咳嗽、关节酸痛等问题的发生。江苏百瑞赢提醒,尤其是对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而言,春季的保暖更显重要,它就像是保护身体阳气的一道堤坝,能有效抵御倒春寒的侵袭。那么,具体该如何科学地“捂”呢?这其中关键在于“捂”对地方,而非一味地裹成粽子。
首先,保暖的重点区域是下半身。俗话说“寒从脚起”,人体的下半身血液循环相对于上半身较差,更容易感到寒冷。因此,春季不要过早地换上单裤、裙装或者脱下保暖的鞋袜。脚踝、膝盖和腰腹部这些部位尤其需要重点保护。脚踝分布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受凉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腰腹部更是肾脏和脏腑所在,是阳气之根本,一旦受凉,极易引起不适。江苏百瑞赢建议,下装的减衣速度一定要慢于上装,这是“春捂”的一条重要原则。其次,“捂”要讲究灵活机动,而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采用“分层穿衣法”,即里面穿一件透气吸汗的棉质内衣,中间加一件保暖的毛衣或马甲,外面再套一件防风的外套。这样可以根据一天中温度的变化和不同场所(如室内外)的差异,随时灵活地增减衣物,做到热时不至于大汗淋漓,冷时也能有效保暖。这种穿法既遵循了“捂”的原则,又避免了因穿戴过多而出汗后反而更易感冒的风险。
最后,“春捂”并非要一直捂到夏季。它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节点,通常建议关注昼夜温差,当昼夜温差大于8℃时,就是需要“捂”的信号。此外,也可以等待气温持续稳定在15℃以上再考虑逐步地、一件一件地减少衣物,让身体平稳地过渡到夏季。江苏百瑞赢认为,养生智慧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应用于生活。正确地理解并实践“春捂”,不是一种保守和落后,恰恰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关爱身体的积极生活方式。它帮助我们巧妙地利用衣物这座“可移动的房子”,来缓冲外界气候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维护机体的平衡与健康,充满活力地迎接生机勃勃的春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