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企业圈出现了个有意思的现象,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大企业用AI的比例从6月15%的峰值掉到了8月底的11%,中小企业也跟着降了。
但有意思的是,华尔街的投行们却一点没慌,瑞银、高盛这些巨头最近纷纷表态,说AI的大钱还在后头。
咱们先看看企业这边到底发生了啥,不是说AI没用,而是很多公司用得太急了,麻省理工学院刚出的报告说,企业自己搞定制AI系统的失败率高达95%。
就像有的法务公司花5万美元买了专业AI合同工具,结果律师们宁愿偷偷用ChatGPT,因为定制的系统又笨又难用,还不如通用工具顺手。
这就好比健身房办卡,刚开始热情高涨,练了俩月没看到马甲线就放弃了。
IT咨询公司SHI的副总裁谢尔顿说得实在:“搞AI验证至少得一年才能看到效果,不光花钱,还得有信念支撑”。
现在不少企业就是没这个耐心,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停了项目,甚至取消了ChatGPT的订阅。
连OpenAI自己都调整了预期,虽然个人用户的ChatGPT收入看涨,但企业客户的业务预期却下调了。
更头疼的是烧钱速度,有投资人算过账,像OpenAI这种公司建数据中心,未来十年每年得多赚400亿美元才能覆盖成本。
今年OpenAI光现金消耗就超80亿美元,到2029年预计累计烧钱1150亿美元,这种烧钱速度,确实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但投行们看的不是眼前这三五个月的波动,瑞银最近算了笔大账:全球经济规模大概100万亿美元,如果三分之一的任务能自动化,这些任务里一半是人工成本,AI公司哪怕只分走10%,每年也能有1.5万亿美元的市场。
这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全球第七大经济体的全年GDP了,他们的乐观不是没根据,虽然有些企业退潮了,但真正能赚钱的领域其实在悄悄爆发。
亚马逊、微软、谷歌这三大云服务商,靠AI相关的订阅服务,年收入增长都超过25%。
阿里云更猛,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这些巨头们可不是在炒概念,而是真金白银地在赚钱。
给零售商搞AI个性化推荐要收费,给企业加AI功能也要加钱,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更关键的是现在估值还不算离谱,高盛说五大科技股现在市盈率28倍,远低于2021年40倍的峰值,更没法和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50倍的疯狂相比。
这意味着现在入场还不算接盘,还有上涨空间,就像智能手机刚出来时,也有很多人觉得是噱头,直到应用场景成熟后才爆发。
现在AI在制造业的关键突破正在发生,把AI融进生产线后,生产力提升可不是一星半点。
而且大钱还在源源不断地进来,特朗普政府最近宣布要砸700亿美元搞AI基础设施,Meta这种巨头更是计划投入数千亿美元开发超级智能。
这些钱不会凭空消失,最终都会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应用。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企业在“挤泡沫”,把不实用的项目砍掉;但真正有价值的应用正在加速落地。
就像Databricks这家公司,专门给AI开发者提供工具,年收入已经涨到40亿美元,还在保持50%的增长,这种实打实的增长,才是投行们真正看重的。
说到底,AI不是凉了,而是从“全民狂欢”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
那些指望买个AI工具就能立马暴富的企业肯定会失望,但对于有耐心、找对方向的玩家来说,属于AI的真正红利期,可能才刚刚开始。
投行们看懂了这个趋势,所以才敢在别人犹豫的时候,悄悄布局下一个十年的大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