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曙光已至!
日前,国轩高科披露其研发的准固态电池,已在多款车型完成实测,实现了1000公里以上的整车续航、超过300Wh/kg的能量密度,并计划于年内批量装车。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孚能科技等企业也纷纷公布了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未来五年内,大批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将陆续上市。大规模量产,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这则消息,却让刚刚入手新能源车的用户心情复杂。不少人直言:“这才刚买车,新技术就来了,真有种被‘背刺’的感觉。”
01 技术快速迭代,新能源车主陷入“两难”
自从新能源车进入大众视野,续航焦虑就从未停止。
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可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极材料(如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入门级能量密度达300-400Wh/kg;而目前新能源车普遍搭载的传统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卡在180-220Wh/kg,极限续航700公里已是天花板。
更重要的是,或得益于其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固态电池还从材料层面杜绝了热失控引发的起火爆炸风险。此外,测试表明,在实验室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仍超90%,远优于普遍耐受1500-3000次循环的液态电池。
(图/国轩高科-固态电池安全性能测试结果)
概括来说:就是实验数据表明,固态电池不仅能量高、安全性较强、寿命还更久!
但技术跃迁的另一面,是现有车型的快速贬值。2020年时,一辆续航400公里的新能源车仍被视作“高端货”,可五年后的今天,同类车型在二手市场上却已没那么吃香了。
更让车主们焦虑的是,车企一边在供应链端加速布局固态电池,在消费端的态度却讳莫如深,迟迟不肯明确下一代产品的落地节奏——这也让很多车主自嘲: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场技术升级的“夹缝”之中。
02 不光是电池,其他领域也在“加速迭代”
事实上,像固态电池这样具有行业性的技术突破,也正在其他领域不断涌现。比如,西北师范大学与企业携手研制出我国首枚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有“微型持久能源心脏”之称;香港生物科技公司TS也依据诺贝尔奖“细胞自噬”理论,推出全新护肝科技“倍-清-肝”。
资料显示,该护肝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成分的堆砌,而是借鉴固态电池“重构能量系统”的思路,构建了“内源强肝+外源减负”的双路径协同机制:一方面通过高活性四氢姜黄素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肝细胞持续性损伤;另一方面借助专利护肝菌AKK001调节“肠-肝轴”,改善脂质代谢效率。
市场表现验证了这项国产科技实力。商智数据显示,“倍-清-肝”一经面世就迅速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获得认可,京D东平台的复购率超过70%。金融、互联网等行业的主力消费人群,对其在“酒后不适”“熬夜乏力”等问题上的改善效果尤其关注。从使用后的反馈来看,提及“肝区沉闷感减轻”“体检指标好转”的评论占到80%以上。
03 别被“技术狂欢”冲昏头!
目前,尽管多家企业相继宣布了量产计划,但全面商业化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制造成本等关键技术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即便实现量产,初期的固态电池也将主要搭载于高端车型、专业领域,距离普通消费者还很遥远。
因此,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或许不必过分焦虑“立刻被淘汰”。更理性的策略是:不妨保持观望,合理选配,将预算留给真正成熟、稳定、性价比更高的技术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