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剧的世界里,有这样三部“奇葩”。
它们口碑炸裂,豆瓣评分最低9.1,被无数资深剧迷,奉为“遗珠神作”。但它们,却又都只播了两季,就匆匆离场,成了美剧史上,最大的三声叹息。
为什么?是因为它们不好看吗?
恰恰相反。作为你们的首席事实官,我深挖了它们的后台后发现:它们之所以“短命”,正是因为它们,太“伟大”了。
它们,根本就不是在“讲故事”。它们,是在进行三场,关于“认知”的、极其超前的“方法论革命”。
第一场革命:用“手术刀”,对抗死亡——《尼克病院》
《尼克病院》,一部由奥斯卡最佳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亲自执导、掌镜、剪辑的“全能神作”。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纽约。一个,没有抗生素,外科手术死亡率,比战场还高的野蛮年代。
主角萨克雷医生,是一个技术上的天才,也是一个生活中的“瘾君子”。他,就在这座血肉横飞的“地狱”里,进行着一场,关于“现代外科医学”的革命。
他每一次拿起手术刀,都不是在“治病”,而是在用病人的身体,进行一次,九死一生的“实验”。索德伯格用他那标志性的、近乎纪录片的手持镜头,和极具现代感的电子配乐,将一场场血腥的手术,拍成了一场场,关于“理性”与“混沌”的战争。
第二场革命:用“语言”,缉拿凶手——《追缉:炸弹客》
如果说萨克雷的武器是“手术刀”,那么,《追缉》里菲茨探员的武器,就是“语言”。
这部剧,改编自真实案件。FBI,花了17年,都未能抓获那个,向全美高校和航空公司,邮寄炸弹的“大学炸弹客”。
直到,菲茨,这个不被所有人看好的“书呆子”,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语言犯罪学”。
我跟你讲,这部剧最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从来不是什么枪战。 而是,看菲茨,如何像一个顶级黑客一样,仅凭凶手留下的一份35000词的宣言,从一个标点符号、一个拼写习惯、一句口头禅里,一点点地,破解出凶手的年龄、籍贯、教育背景、乃至人格画像。
这,是一场,发生在“文本”里的,最精彩的“解剖”。
第三场革命:用“对话”,凝视深渊——《心灵猎人》
最后这场革命,最为危险,也最为著名。
《心灵猎人》,一部由电影大师大卫·芬奇,亲自奠定美学基调的“心理惊悚剧”。
它的主角霍顿探员,做的,是一件在当时,被所有人,都视为“天方夜谭”的事:去和那些,已经被抓住的、最变态的连环杀手,“聊天”。
这部剧,改编自前FBI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创立“犯罪心理画像”这门学科的真实经历。
所以,剧中那些让你头皮发麻的访谈,其台词,很多,都直接取自于,当年的真实录音。你,就像和霍顿一起,坐在了那些,高智商、逻辑清晰的杀人魔对面,听他们,平静地,讲述那些,令人发指的罪行。
芬奇用他那标志性的、冷静到近乎窒息的镜头语言,将这场“对话”,拍成了一场,精神上的“手术”。而手术的对象,不仅是那些杀手,更是主角霍顿,以及,屏幕前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性。
医学、语言学、心理学。
这三部神作,就像三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最先锋的“学术论文”。
它们,都在讲述,人类,是如何,在面对一片未知的、黑暗的“混沌”时,试图,为自己,点亮一盏,名为“认知”的灯的。
它们或许,因为过于“超前”,而显得“曲高和寡”。但它们,为我们这个时代,所开辟的“思想疆域”,其价值,早已超越了,所有收视率的计算。
互动话题:
用“手术刀”解剖肉体,用“语言学”解剖文本,用“心理学”解剖灵魂,这三种“解剖世界”的方式,你认为,哪一种,更让你感到震撼?
欢迎来评论区,进行一场“高段位”的思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