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月亮爬至中天,清辉穿透夜色,而韩城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副庭长王延红的指尖还在键盘上快速跳跃,屏幕蓝光映着她微蹙的眉头,这样的加班对她来说是常事。
从职场新人到中坚力量
2007年冬日的一天,23岁的王延红走进法院大门。这个本科刚毕业的农村姑娘,靠着自己的努力,在省考中成功突围,成了韩城法院基层派出法庭的一名法官助理。
“小王,这三个案子的笔录明天上午要。”刚上班不久,老庭长将三摞卷宗推过来。深夜的办公室里,王延红盯着笔录里“财产保全”“离婚析产第三人”等专业术语,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一旁的同事走来拍着她的肩膀鼓励道:“别急,也许那些卷宗都会是你最好的老师。”
当晚,王延红跑到书店买回几本厚厚的参考书,把台灯绑在床头架上。家人半夜醒来,看见她蜷在被子里背书,像个备考的学生。
“那时候我有个厚厚的笔记本,笔记本中记满疑难问题,还有写满标注的法律法规汇编,以及口袋里的薄荷糖。整理卷宗到后半夜时,含一颗薄荷糖能清醒很长时间。”王延红说。
2012年成为助理审判员那天,王延红特别激动。站在审判席上敲响法槌时,她发现手心里全是汗,差点没握住槌柄。法槌落下的瞬间,她听见自己心跳如鼓,却在抬头时看到了坐在旁听席上的涉案人员家属正朝她用力点头,这一刻,她的视线模糊了。
把百姓的满意和信赖“缝”进锦旗之中
2015年2月初,外面飘着大雪,一位头发满是雪花的老人扒着法庭的门框,单薄的棉袄洇着雪水。“法官啊,你救救我吧,儿女都不管我……”老人瑟缩着身躯喃喃道。
从她断断续续的话语中,事情的原委逐渐明了:原来老人的丈夫去世后,六个子女都不愿意照顾她。老人一直孤独地生活在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靠低保金勉强度日。如今,子女又因为老人的房子要征地拆迁将她逐出家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老人冷得瑟瑟发抖。
了解情况后,老庭长带着已是主审法官的王延红和书记员,赶往十几里外老人子女的家中。“你们好好想想,是谁把你们拉扯大的!”三个人轮番上阵,从亲情、孝道入手,对六个子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
时针指向夜里10时,王延红的声音渐渐沙哑,却看到老人突然从包里掏出个红布包,里面是老人珍藏的子女幼年照片: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被妈妈抱着,流鼻涕的男孩趴在妈妈肩头。老人的大儿子盯着照片突然捂脸痛哭并认错,随后,其他子女也都认错,并承诺会赡养老人、孝敬老人。
三天后,法庭门口,老人被大儿子搀扶着,大儿子从羽绒服里抽出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执法如山心系桑榆”八个字。“法官,你看!”老人颤巍巍掀开衣襟,里面穿着件崭新的棉衣,“闺女们给我买的,说过年要穿喜庆些。”
让迷途的少年看见“星光”
2023年,16岁的小张站在被告席上,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白,刘海长到遮住眼睛。当公诉人念到“多次盗窃车内财物”时,他突然抬头,眼神里透着不甘,说:“我爸在监狱,我妈跑了,谁管过我?”
王延红暂停庭审,带着书记员走进小张在城中村的出租屋。推开吱呀作响的门,霉味混着方便面调料味扑面而来,单人床上堆着油腻的工装,抽屉深处躺着张泛黄的奖状——“三年级一班张某某,三好学生”。奖状有反复折叠的痕迹,像被无数次打开又合上。后经多方了解,原来这个孩子初中辍学后,一直在餐馆打零工,直到被不良青年引诱误入歧途。
在专业法官会议上,王延红指着调查报告说:“他不是天生的坏孩子……”最终,法院判处小张缓刑,并联合社工为他联系了汽修厂学徒岗位。三个月后的回访日,小张穿着干净的工服,袖口别着机油布,手里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条:“王法官,我攒了1200元,我可以自力更生了。”阳光透过车间窗户,在他沾满油污的脸上洒下光斑,少年挺直的脊背,像棵抬起头的树苗。
法槌起落间,她是坚守正义的磐石;案卷堆叠处,她是融化坚冰的春风。这或许就是一位基层女法官的“柔情密码”:以法律为刃裁断是非,以心为灯照亮迷途,让每个走进法庭的人,都能在坚硬的规则里,触摸到司法的温度。
来源:渭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