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集采成为医疗设备领域的新常态,牵动行业上下游神经。
上半年全国医疗设备集采中标数据显示,XP、CT、MR等品类,集采销售额占比都明显跑输销量占比,量价交换的效果非常显著。
在以价格为主导的竞标规则下,价格下限也不断刷新。比如,1.5T磁共振降到200万,64排CT降到一百多万,外加2-5年维保,在行业人士看来,价格已经难以覆盖综合成本;20万(甚至十多万)中标的DR,降价幅度超过70%;一些省份的彩超集采中,预算资金使用比例更是仅为百分之十几。
设备价格砍到过去不敢想象的地步,作为使用者的医院,是否捡到了大便宜?答案却是——未必。
一位县医院放射科负责人坦言,集采的设备有价格优势,但整体服务“有时候不太跟得上”。另一位县医院院长委婉地表示,如果临床要求不是很高,会考虑选择集采设备。
这些声音背后,隐含着对“白菜价”的设备性能品质和售后服务的担忧。
行业观察人士分析,集采价格战会逐步传导至整个零售市场,使同类产品的集采最低价,成为整个市场的价格“锚点”。厂商只有两条路,要么放弃市场争夺,要么尽量压缩成本以适应新的生存法则。曾经伴随汽车行业价格战的“减配”之风,很难不在医疗设备领域重演。
县域医共体是本轮设备集采的重要需求方,背后主要有两大政策支撑,一是落实“两新”政策,推动县域医疗设备达标提质;二是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国家发改委2025年初宣布安排100亿元支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对硬件配置较差的县域医疗机构而言,这是难得的“鸟枪换炮”的契机,如果换来的都是“减配”低质设备,显然与政策初衷相悖。要真正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不仅需要高质量设备,更需要优质的全周期服务体系。那么,设备集采就不能只追求低价,任由无底线的价格战势头蔓延,而是积极落实“反内卷”政策,借鉴药品耗材集采经验,完善优化规则,着眼于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大局,综合考量产品性能品质和后续服务,做到质价平衡。
县域医疗需要好设备,也需要好服务
当前,县域医疗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留住患者,做到“大病不出县”。医院吸引患者,无非两大招牌:大专家和好设备。而要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也必须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为其搭建施展“武艺”和持续进步的平台。
多位县医院领导都表示,县医院对医疗设备的配置规划,不能满足于“够用”,而是要向上级医院看齐,不断缩小差距,甚至达到同一水平。
道理很简单,一些检查项目,县医院无法完成,或者无法达到上级医院的精准度,病人只有去外地。如果具备相应的技术和硬件,能够在诊断上做到与上级医院同质化,患者自然就不用舍近求远。即使患者仍要外出治疗,基于同质化诊断结果的区域互认,患者到了上级医院,也无需再重复检查。
县医院作为县域健康守门人,不仅要满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需求,更是承担着急危重症救治的重任,尤其是在地理位置偏远,病人转运到大城市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县域。对于妇产科、儿科急症患者,以及心梗、脑卒中等患者,抢救争分夺秒,容不得半点差池,诊疗设备不仅要够用(成像清晰、诊断精准),还必须好用(运行高效稳定,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对一些县医院进行调研发现,通过引进高端设备,“筑巢引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对医院门诊量、手术量的增长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作用十分明显。
作为临湘唯一一所集应急救援、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理疗于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湘市人民医院自2014年以来不断引进前沿技术和高端的心血管超声、DSA血管机等先进的医疗设备。随后,该院基于心血管超声创新的定量技术和技影随行的5G远程技术,降低了对操作端的要求,不仅有力提升了医生端规范化的精准诊断水平,还有效链接县域上下级,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成为县域心血管强专科建设的标杆。通过多年的努力,医院对于急性心梗救治成功率达到95%以上。
如今,该院的心血管内科已经成为湖南省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超声医学科成功入选了首批(国家)县域超声医学中心。其心血管内科的门诊病人数、住院病人数、手术台次均逐年增长。
医疗设备的使用周期,多在8-10年,有的甚至超过十年,换言之,一台关键设备的引进,基本决定了相关专科甚至整个医院未来10年的能力上限。
一位县医院院长表示,医院在引进影像设备时,虽然不会盲目追求高参数,但也要从临床需求、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尽量选择高端产品。一是能够发现疑难病灶,不漏诊误诊;二是能够支撑新技术项目的开展。
此外,医疗设备与药品耗材不同,并非“一锤子买卖”,除了购买价格,还需考虑整个生命周期的性价比。这就与设备稳定性、故障率、零部件耐用性和厂商售后服务密切相关。
目前一些“超低价”中标的设备,都包含2-5年不等的维保服务,但服务质量、响应效率如何?以及5年以后,设备到了服役周期的后半程,还能否保持稳定运行?可能院长们心里都没底。有的对集采低价中标的设备心怀顾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后期使用成本过高。
还有院长表示,医院设备采购,在售后方面,会优先考虑本地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品牌,厂商服务响应会更快。“如果服务半径过大,从外省过来,紧急情况下,维修速度难以保证。”
另一方面,新设备引进后,医生、技师缺乏使用经验,导致无法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也是县域基层医院经常遇到的问题。对于相对缺少培训进修机会的县域医务工作者,厂商若能发挥技术资源优势,为其搭建远程协作、培训交流平台,也不啻于雪中送炭。
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域医疗机构所需要的绝非一台孤伶伶的CT或MR设备,而是与之匹配的精准影像诊断能力,并以此撬动复杂疾病诊疗能力的全面提升,让县域群众就近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因此,设备厂商需要为医院客户提供的,也远不止一台机器,而是以设备为平台/媒介的全周期陪伴式服务和培训,赋能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不少头部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布局基层培训体系和网络,从而更快响应基层需求。这其中开展得时间最久、体系最成熟的要数跨国医械厂家。比如,某企业就长期联合行业协会和头部媒体力量开展“健康新征程,关爱走基层”大型基层公益行动,通过学术交流、技能大赛等创新的培训形式,提升基层医生的诊断能力。近4年来,累计开展超过130场活动,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地区,惠及超过2万名基层医生,获得了大量基层医生的一致好评。
业界呼吁完善设备集采规则,以质量为本
医疗设备集采出现“低价内卷”的势头,关键在于缺少顶层设计,规则欠完善。
截至目前,全国多地设备集采尽管声势浩大,但仍是在省级层面“各自为阵”,尚未有国务院或相关部委制定的专门规范性文件出台,只能简单沿用招投标模式,以价格竞争为主导。专家分析,目前各省在设备集采中能够作为规则依据的,只有两部上位法(政府采购法和招标投标法),但医疗设备技术复杂、性质特殊,并且门类庞杂,上位法可以提供指导原则,却不足以应对特殊领域的特殊问题。
以药品耗材集采作为参照,可以看出设备集采在制度规范上的滞后。在两项集采开展之初,都有国务院或相关部委专门出台指导意见,使集采工作有据可依。
从“4+7”试点至今,随着药品集采常态化开展,相关规则也经历了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特别是今年7月中旬启动的第十一批药品集采,对“反内卷”政策作出及时响应,在优化价差控制规则防止低价恶性竞争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管。
相关专家认为,设备集采也应充分借鉴药品、耗材集采的成熟经验,夯实质量评估体系,精准把握质价动态平衡,当务之急是在国家层面制定专门的规范性文件,为各地改进工作提供指导。
鉴于医疗设备价格昂贵、使用周期长,采购决策容错成本极高,业内人士建议,医疗设备集采招标前,应充分调研医院(尤其是县域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仔细考察其对设备规格、性能、品质和售后服务的要求。如有可能,还可以参照第十一批药品集采的政策优化方向,考虑医院科室、医务人员的使用习惯,以及医院与厂商服务团队的合作基础,允许医院在参与集采过程中,有一定的厂商品牌的选择权。
同时,提高投标资质要求,避免出现低价抢标但不能保质保量交付的情况;完善评标机制,从价格导向转向涵盖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等多维度评价,尤其是重视售后服务、软硬件升级服务,提升对企业综合实力、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和医生职业成长的考量权重。
专家强调,着眼于设备的整个使用周期,还应建立质量跟踪回溯机制,对产品交付、安装调试、运行故障率、零部件更换、维保服务等进行全程监管,并建立相应信用评价和处罚机制。
过去,在药品耗材集采中,已经出现过低价中标后毁约断供、弃标,甚至出现质量问题的反面案例。设备集采目前尚处于试水阶段,今后不断扩围、常态化应是大势所趋,与其等到问题大面积暴露后再“亡羊补牢”,莫若尽早完善规则体系,确保集采设备全生命周期“性价比”最大化,使县域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