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主打开自己的支付宝,点击「设置」-「用户保护中心」-「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屏住呼吸——121项授权,最早一条来自2015年。再点开「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心里一沉:又多了15个她完全没印象的自动扣款项目。
这不是个例。近日,“支付宝解除授权”登上微博热搜,无数网友一边查看一边惊呼:“最早的授权是2015年”“列表长到不见底”“删了一小时才删完”……
我们每天都在用手机、点外卖、打车、充值会员,轻松地点击“同意”“授权”“一键开通”,却从没意识到,这些看似便利的操作,正在悄悄“偷”走我们的隐私和金钱。
壹 | 你授权了多少自己都不知道的扣费?
“从2021年开始优酷会员自动扣费,完全没发现”“我居然每个月自动捐20块,连续捐了5年……”“每3个月被扫描全能王扣86元,扣了3年!”热评区里,许多人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隐藏合约”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持续扣钱。
记者实测发现,仅在支付宝平台,就有大量用户授权超过100个第三方服务,其中不乏获取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的应用。更令人不安的是,很多授权对象连用户自己都毫无印象。
贰 | 免密支付:便利背后的“消费陷阱”
打车软件、视频会员、外卖订单、理财平台……“免密支付”听起来很省事,但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忘了曾经开过这个功能。尤其是在“首月优惠”“0.1元体验七天”等营销策略引诱下,用户很容易顺手勾选“自动续费”。而一旦开通,平台很少主动提醒,很多人直到查账单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钱一直在流走。
叁 | 是谁拿走了你的信息?
“天弘基金”“全国住房公积金”“某出行平台”“某充电宝小程序”……这些授权机构中,有些是我们熟悉的,但也有大量是陌生甚至可疑的第三方。你授权出去的,不只是昵称和头像,还可能是:
身份证号码、手机号、银行卡信息、甚至家庭住址。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肆|我们都该学会“定期清理”
怎么办?不再点击“同意”?不再使用移动支付?这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定期检查授权列表,及时关闭不再使用的服务;谨慎开通自动扣款,特别是那些低频、非刚需类项目;养成每月核对账单的习惯,银行、支付宝、微信一个都不能漏。具体路径在此,请你一定要操作一次:
支付宝:「我的」–「设置」–「用户保护中心」–「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免密支付与自动扣款」
微信:「我」–「服务」–「钱包」–「支付设置」–「自动续费/免密支付」
伍|写在最后:数据时代的自我保护
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扫码、刷脸、秒支付,科技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
但这也是最需警惕的时代——每一次“同意”,可能都是一次信息的出让;每一次“免密”,可能都是一笔看不见的消费。作为消费者,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企业的“自律”或制度的完善,更要学会自我觉察、主动管理。你的账号,你做主。你的隐私,请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