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城市,多数窗口已陷入黑暗,街角的便利店却依旧亮着暖黄的灯。玻璃门被推开时响起的清脆铃声,货架上排列整齐的零食与热食,收银台后店员温和的问候,构成了深夜都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将便利店当作深夜的“避风港”,在这里,加班后的疲惫、失恋后的难过、独处时的孤独,似乎都能被一份热乎的关东煮、一瓶冰镇的汽水悄悄抚平。便利店的“治愈力”究竟从何而来?这24小时不熄灭的灯牌下,藏着当代人怎样的情绪密码?
一、现象观察:深夜便利店的“特殊人群”画像
若在深夜走进一家便利店,你会遇见形形色色带着故事的人。他们或许是刚结束加班的上班族,西装外套搭在臂弯,眼睛里带着掩不住的疲惫,径直走向热食区,点一份关东煮和饭团,找个靠窗的位置慢慢吃——这是他们一天中难得的“独处时光”,不用回复工作消息,不用应对同事与客户,只需专注于食物带来的暖意。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家便利店里,程序员小张几乎每周有三天会在凌晨一点出现在这里,“公司楼下的便利店是我加班后的‘充电站’,一杯热咖啡配一个三明治,吃完就能稍微缓过来,才有勇气回家睡觉。”
还有不少留学生,会在深夜的便利店里寻找“家乡的味道”。在上海静安寺附近的便利店,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佐藤经常会买一碗豚骨拉面,“虽然和家里的味道不完全一样,但在深夜能吃到热乎的面食,会让我觉得没那么孤单。”而对于失眠者来说,便利店则是“深夜散步的终点”。退休教师李阿姨因为失眠,常常在凌晨三点出门散步,走到街角的便利店就会进去坐一会儿,“店里亮着灯,能看到有人在忙碌,听着货架整理的声音,心里会踏实很多,比在家躺着胡思乱想好。”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这些深夜出现在便利店里的人,有着不同的身份与故事,却都在这一方小小的空间里,暂时卸下了生活的重担。数据显示,全国24小时便利店的夜间客流量(22:00-6:00)占比已从2019年的18%上升至2024年的25%,其中25-35岁的年轻人占夜间客流的72%。便利店不再只是“买东西的地方”,更成了当代人深夜情绪的“临时收容所”。
二、心理学解读:“微小确定感”如何抚平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便利店的“治愈力”核心,在于它能为现代人提供稀缺的“微小确定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不确定性裹挟——工作可能突然出现变动,感情可能意外破裂,计划好的事情可能随时被打乱,这些“失控感”正是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而便利店却能提供一系列“确定的体验”:无论多晚,推开门总能看到亮着的灯;热食区的关东煮永远在冒着热气,饭团的保质期清晰地印在包装上;店员的服务流程固定且温和,不会有过度的热情,也不会有冷漠的忽视。
这种“确定感”会通过感官传递到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一种“安全暗示”。心理学中的“安全感理论”指出,当人处于熟悉、稳定的环境中时,大脑会降低“应激反应”,从而缓解焦虑。比如,当你深夜加班后走进便利店,知道自己一定能买到热乎的食物,知道店员会礼貌地为你结账,这种“可控的预期”会让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就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周女士所说:“有时候加班到崩溃,走到便利店看到熟悉的货架,闻到关东煮的香味,就觉得‘还好,还有一个地方能让我安稳地吃点东西’,那种焦虑感就会少很多。”舒涵奇门遁甲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