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低于预期,显示消费市场疲软。失业率上升、就业指数下滑、居民贷款断崖式下降,导致购买力不足。各种消费补贴政策效果有限,消费前置透支后期需求,未能刺激低收入群体消费。房地产市场低迷进一步削弱消费者信心。结构性问题需通过提高工资、改善收入分配及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解决。
一、8月份消费品市场延续7月份的回落趋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进一步放缓至3.4%。
作为衡量消费状况的主要经济指标,社会商品零售额延续了7月份的滑落趋势,在8月进一步放缓,同比仅增长3.4%至39666亿元,低于经济学家此前预测的3.8%。比7月份的增速3.7%回落了0.3个百分点。这是近九个月以来的最慢增速。
8月当月网上零售额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累计零售额推算为11565亿元,同比增长12.3%。
9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在“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一文中点评说:这彰显了消费市场的复苏态势。商品零售稳健,餐饮消费也在逐步回暖。网上零售额增长显示了线上消费的强劲韧性,实物商品网上零售中吃类、穿类、用类各有增长,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这为相关零售、电商企业带来发展契机,消费市场潜力正逐步释放。
二、失业率上升、就业指数下滑和居民贷款断崖式下降,导致了8月消费市场的极度疲软。
《每日经济新闻》的点评,颠覆了 “复苏态势”的定义,“回暖“的标准,”潜力逐步释放“的认知。因为至少有三个原因,让三郎对消费市场做出与《每日经济新闻》完全相反的”极度疲软“的判断。
第一,8月份的工资收入,依据失业率和从业人员指数来衡量,应处于年内较低水平。
8月份的消费市场如何,其实不能单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零售额、网上零售额的增长数据。我们还需要综合了解决定购买力来源的资金数据。消费市场的购买力,主要来自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借款。
构成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工资,整个国家的工资总额取决于人均工资和就业人员数量。但国家统计局并不公布月度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工资数据。
不过,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月度的失业率。8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较7月上升0.1个百分点,较6月份上升了0.3个百分点。从失业率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进入夏季之后,就业情况并未改善,实际上有所恶化。
从国家统计局每个月公布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就业有所恶化的趋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在2月份达到年内新高48.6之后,一路波浪式下滑到47.9的年内低点,非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也是在2月份达到年内新高46.5之后,一路波浪式下滑到45.6的年内低点。
从统计学角度评估,失业率增加,就业人员指数下滑,在人均工资不变时,工资总额会相应下降。
第二,8月份居民部门新增贷款同比断崖式下降8成5。
在7月份居民贷款多减少2774亿元、1.3倍之后,8月份,居民部门新增贷款302亿元,同比少增1661亿元,陡降84.6%,创下至少20年来8月居民新增贷款的新低。2019年至2023年8月,居民新增贷款均超过3900亿元,平均为5837亿元。2023年8月陡降至1963亿元, 2025年8月断崖式减少至302亿元。
居民部门短贷、中长贷同比均连续2个月少增。其中8月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05亿元,同比少增611亿元,下降85.1%;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97亿元,同比少增1050亿元,大幅下降84.2%。
居民新增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均大幅下降,指向日常消费、大件消费和地产投资仍然偏弱。居民部门短期贷款连续两个月同比大幅下降,意味着前期补贴退坡后、居民消费前置导致后续消费疲软加重。短期贷款一般为消费贷款,同比少增611亿元,意味着消费品零售额减少了1.8%。
第三,消费市场的疲软实际上比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更显著。
上图是2024年9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截图,以及2025年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5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截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手工计算一下2025年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网络销售额、实物商品网上销售额同比增长的数据。
三、为什么持续的消费补贴和消费品更新计划无法阻止消费疲软?
尽管官方自去年以来已推出多项消费刺激措施,但整体消费市场活动仍难以回到疫情前的活力状态。
零售放缓的部分原因在于,旨在刺激消费的针对电子产品、冰箱、空调等产品购买补贴的政府补贴换新计划,正在逐渐失去效力。因为消费品换新补贴,没有创造新的消费,只不过将未来的消费前置。当换新计划刚推出时,前置的消费会带来零售额增长的虚幻效应。但当这项政策持续执行时,迟早会发现未来的需求被前置完毕。
8月份消费走低不仅受到前期补贴所导致的消费前置影响,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居民收入越高,消费率越低,投资率越高。而我们目前出台的大件商品更新补贴、宴席补贴,消费贷贴息,实际上都在补贴中高收入者。而这部分群体不补贴他也会消费,你补贴了,他可能会提前消费,但不会像低收入阶层拿到补贴后,会增加消费。
用公共财政的收入补贴中高收入者,应该是补贴错了对象,难以起到刺激消费的效果。
房地产方面,国家统计局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其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中,有65个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下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行,也是消费者信心疲软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消费市场的持续疲软反映了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小修小补的刺激措施可能无济于事。
消费市场的持续疲软,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在不断出台的消费刺激政策中持续回落,集中指向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消费增速持续回落,虽然表现为波浪式的回落,代表消费者花钱越来越谨慎。这种谨慎反映了更广泛的挑战。例如,以旧换新计划帮助今年前六个月汽车、电器和其他商品的销售额达到 1.6 万亿元人民币,已经高于 2024 年的总额。然而,尽管取得了相对成功,但还不足以扭转零售额增长放缓的趋势。
西南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教授蔡东亮表示,更新补贴可以降低消费成本,有助于刺激对日用和耐用品的需求,但效果有限。零售增长仍未恢复到大流行前 8% 的水平,这表明单一政策无法扭转消费。
野村证券在一份最新的研报中表示,北京已经“用尽了释放活力的方法”,但效果十分有限。
与此同时,官员们希望这些政策能够起飞。随着中秋节和国庆黄金周的临近,他们将假期视为缓解家庭压力和提升支出的窗口。财政部副部长廖在8月13日的国务院吹风会上说:“当前,消费者需求正变得更加多层次和多样化。暑期出游、休闲、学习如火如荼,中秋、黄金周即将来临,我们希望这项政策能真正帮助到家庭。”
但三郎认为,假期消费的短期增长,也无法真正拯救相对于经济水平,个人收入严重过低所导致的消费低迷。三郎坚持认为,我们需要正视深层次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必须尽快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尽快提高个人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工资,例如通过补贴私营部门劳动者的社保医保缴费,提高居民社保和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金,会更有效。因为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济实践反复证明,收入越低的群体,他们的消费率越高,他们越容易花掉其增加的收入。收入越高的群体,消费率越低,越喜欢将收入积攒起来,用于投资。
总之一句话:中国需要提高工资,改善收入分配,扩大医疗和养老覆盖面,创造更安全的消费环境。这些触及经济结构的措施,才能给人们“手段、信心和消费意愿”。
【作者:徐三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