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刷到一条视频,信阳下完一场暴雨,河水涨得吓人,居然把一大群红尾鱼冲到了浅滩里。画面里老乡们一边扛着网兜,一边往岸上拎鱼,堆起来就跟小山一样。有人说一天能捞几百斤,现场那种热闹劲儿,比过年都还热闹。网友看了直呼:这不就是大型的“生产性捕捞”现场吗?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这画面真少见。
先说下这红尾鱼,不是啥名贵鱼种,学名叫红尾巴鲌,咱们这边河里还挺常见。它的特点就是尾巴红得很鲜亮,个头不算大,肉质倒是嫩滑,油炸、红烧都挺香的。平时钓友碰到一两条还挺高兴,可没想到这回竟然能成堆往网里钻。暴雨过后水流急,很多鱼顺势被冲到低洼水域,一旦水位回落,成群的鱼就被困在浅滩或小水洼里,几乎是动也动不了,这才出现了所谓的“捡鱼盛况”。
有人说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气,也有人担心是不是鱼群死亡的前兆。事实其实没那么玄乎。暴雨把上游的鱼冲下来,本来就是自然现象,这类鱼对水质要求不算太苛刻,只要水里含氧量够,存活就没问题。真正危险的情况是水温骤变或者泥沙太多,可能会导致鱼群缺氧,不过这次视频里鱼看起来活蹦乱跳,明显不是那种情况。
我倒是注意到一个细节,老乡们基本都是用网兜、抄网,一兜下去,满满一片红光闪闪,动作娴熟到不像是第一次遇到。我心想,这种场景对他们来说可能也不是啥稀罕事。尤其是在雨季,河道鱼类被冲散,被“困”在洼地的情况挺常见,只是这次规模太大,被拍下来才火到网上。
至于大家关心的“会不会影响生态”,得分开说。红尾鱼在中原一带数量不少,繁殖力强,甚至有钓友吐槽它们抢食太快,把其他鱼种都吓跑了。换句话说,就算捞走一部分,对整体种群影响也不大。相反,从老乡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难得的副收入来源。你想啊,一天捞几百斤,按市场价算,一斤哪怕卖个七八块,那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不过话说回来,我看评论区有钓友调侃:“这鱼要是全留着,不怕吃到腻吗?”有人立刻回复:“腻啥,拿去集市卖,来钱快。”这就很接地气了。钓鱼人眼里的红尾鱼,可能就是路亚竿上一个常见的对手,但对本地人来说,这是一种实打实的“粮食鱼”,能换钱能上桌。
我自己是个钓鱼爱好者,看到这种场景,说实话心里有点复杂。一方面真替老乡高兴,这么大的收获,不用花成本,就跟老天爷送礼一样。另一方面,我又会想,要是所有人一窝蜂地去捞,过度了会不会有点可惜?鱼群数量再强大,也经不起长期掠夺。咱们玩钓鱼的都知道,讲究个“钓大放小”“适度取鱼”,可到了实际生产生活里,这些理念有时候也就顾不上了。
还有人开玩笑,说这算不算“自然馈赠版的网箱养殖”?我觉得还挺贴切。养殖是人养人收,像这种雨后河里送鱼,就是自然替你养,老乡直接捡。一个是花钱花力气,一个是天降机会,难怪视频能火。
更有意思的是,有网友留言说:“要是全国各地都下这么一场大雨,咱们是不是可以鱼价大降?”这话虽然是玩笑,但也侧面说明大家对这种场景的羡慕。毕竟普通人哪有机会一天见到几百斤鱼?多数人一年都没钓到过几条。
站在外人角度,这件事像个奇闻,可在本地渔民眼里,就是雨季的日常。鱼类随着水情迁移,被困浅滩,就成了所谓的“爆发式渔获”。严格说这不算“破坏性捕捞”,更接近一种顺势而为。但话又说回来,要是有人看到这赚钱门路,每次下雨都来大规模收割,那就得警惕了。鱼是可再生资源,但也需要时间恢复。
我个人的感受是,这种现象值得大家一笑,但也别过度浪漫化。钓友看热闹,老乡看收成,网友看噱头,每个人角度不同。真正有意思的是,这事儿能让更多人意识到,水域生态和人类生活是多么紧密地绑在一起。你看,一场雨,就能让鱼群的命运和人们的收成产生联系,这本身就是自然和人类互动的最好例子。
说到这,我倒是挺好奇的。假如你在现场,看到成群的红尾鱼扑腾在浅水里,你会选择和老乡们一样下去捞,还是拿出钓竿坐在岸边过把瘾?这事儿要是发生在你身边,你会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