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utal fight to dominate Chinese carmaking
在中国山东省烟台码头等待出口的新型比亚迪电动汽车的鸟瞰图
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2025年9月15日
在9月14日闭幕的德国慕尼黑大型车展上,这座城市的历史中心属于这个国家自己的冠军企业。在新古典主义歌剧院前,宝马在闪闪发光的基座上展示了新款电动SUV iX 3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慕尼黑王宫,梅赛德斯-奔驰建造了一个类似汽车格栅的大型设计工作室,以展示改款的GLC,另一款SUV。但在郊区的主要展厅,历史被遗忘了。在那里,年轻的中国汽车公司数量超过并超越了当地的老牌公司。
比亚迪、小鹏汽车、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展示了技术先进、价格低于西方车型的电动汽车,或宣布扩张,明确表示欧洲是其全球出口热潮的主要目标。然而,中国汽车在欧洲的热情与国内的困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国内长期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持续不断,目前仍在持续。
其根源在于中国的成功,他们首先培育了国内汽车制造商,随后将其推向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前列。15年前,中国就意识到,国内企业无法与外国燃油汽车竞争,但如果获得足够的补贴和其他支持,电动汽车行业或许能在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蓬勃发展。其结果是,投资激增,涌现出数十家新公司,并形成了一个电动汽车可能在今年占到国内汽车销量60%的市场。
目前,约有130家国内企业争夺销量,但产量可观的企业却不多。如果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一年,他们生产的汽车数量将是买家数量的两倍。产能过剩的后果是残酷的价格战。据日本野村证券(Nomura)估计,过去两年,汽车平均价格下跌了19%,降至约16.5万元人民币(约合2.3万美元)。部分车型的售价甚至一次性下调了约35%。尽管销量仍在增长——预计今年将增长7%,达到约2400万辆——但企业的利润要么缩水,要么亏损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行业(包括外资汽车制造商)净利润同比下降12%,至1780亿元人民币。即使是成功的本土企业也感受到了压力。今年上半年,占据国内市场约十分之一份额的民营企业吉利的净利润下降了14%。更令人惊讶的是,9月1日,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公布第二季度净利润下降了30%,尽管其收入增长了14%。供应商也受到了影响。据说一些供应商已经倒闭,因为汽车制造商拖延付款长达六个月。
外国公司本已难以跟上中国企业的创新速度,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国产品牌一度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到2025年前四个月,其市场份额已从2020年的34%攀升至69%。价格战加速了外国公司的下滑(见图表)。正如瑞银的帕特里克·胡默尔(Patrick Hummel)指出的那样,他们“无法在价格战中与本土企业竞争”。
一个典型行业的惨淡经营令中国担忧。今年5月,比亚迪的降价引发了新一轮的大幅折扣,引发了媒体和行业机构对“内卷化”(指破坏性的过度竞争)的抱怨。
然而,这种趋势似乎没有尽头。一家西方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的高管认为,低价将持续下去。即使自呼吁控制折扣以来,降价仍在继续,尽管方式不那么明显:咨询公司AlixPartners的Stephen Dyer指出,降价措施包括免费保险、零利率融资和免费充电等激励措施。比亚迪高管Stella Li表示,汽车制造商“太多了”,近100家需要“淘汰”,即使只剩下20家,也可能太多了。
受2010年代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低息信贷和丰厚激励措施的吸引,大量亏损的本地小型汽车公司也可能会继续发展,尽管一些初创企业已经破产。这些公司还能提供就业机会。
买家不太可能主动出击——没有其他汽车制造商愿意收购那些在本地以外默默无闻的品牌,也不愿承担额外的产能。正如另一家咨询公司China Auto Insight的涂乐所指出的那样,“糟糕的公司倒闭的速度还不够快。”
然而,价格战可能会让强者更加强大。比亚迪、奇瑞和吉利等领先企业,以及小鹏汽车和理想汽车等初创公司,都已实现盈利或接近盈利。华为和小米等科技公司已成功转向汽车制造。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观察家所指出的,最好的公司可以调整成本结构,以适应永久的低价。许多公司还转向出口以寻求更高的利润。研究公司荣鼎咨询的数据显示,2021 年至 2024 年间,出口汽车数量翻了两番,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2025 年上半年,出口量接近 350 万辆,同比增长 18%。
尽管欧盟计划在2024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但欧洲仍然是中国电动汽车的主要出口市场。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Schmidt Automotiv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在西欧市场的销量占比为5.2%,高于去年的3.1%。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中国企业能够承受欧盟的关税。
相比之下,依赖中国市场作为利润来源的外国汽车制造商却陷入困境。美国福特和通用汽车在国内受到100%关税的保护,面临着在华业务萎缩的前景。日本丰田的表现优于大多数汽车公司,但也正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日产汽车则呈现自由落体式下滑。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节节败退,在本土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命运。持续的价格战将迫使最优秀的企业变得更加精简、高效和创新。这意味着中国最强大的企业将在国内外蓬勃发展。■
本文出处:https://www.economist.com/business/2025/09/15/the-brutal-fight-to-dominate-chinese-carmakin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