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和雕像》内文图。
若被全世界抛弃,你是否还有价值?人类一直追求的平等关系从何而来?——读完大吴所著绘本《小鸟和雕像》后,两个问题浮现在本文作者胡若牧的脑海。
他认为,这本绘本向读者展示了平等的意义:人们无法保证自己天生拥有什么,也无法知晓未来遭遇什么,因而总有处于所谓“劣势群体”之时,追求公平便是在保护所有人,是对不幸跌入“低位者”的慰藉与关怀。
撰文|胡若牧
《小鸟和雕像》
作者:大吴
版本:蒲蒲兰绘本馆|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25年3月
若对他人无用,
我们的价值从何而来?
绘本讲述了一只不起眼的小鸟,陪伴一座万人敬仰的雕像,从其被抛弃、被当作筑墙石料到被牧人改造成牧羊犬、被暴风雪埋没的历程。无论雕像变成什么,小鸟永远相信它是高贵优雅的,不离不弃地跟随它、宽慰它,但没有得到回应。最终,一位路过的诗人将雕像做成鸟儿的样子,它终于对小鸟说:“没有你,就没有现在的我。谢谢你,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雕像从冰冷的石头变成了真正的鸟儿,与小鸟飞向远方。
《小鸟与雕像》内文图。
书中,雕像的经历宛如一出荒诞的悲剧,前一秒受众人敬仰,下一秒便成为一块石料,又被改造成各种滑稽不堪的模样,最终被弃置荒野。若代入雕像,不免对自我价值的不堪一击深感无力与恐惧。可雕像明明尽力满足了所有人:成为市民的精神寄托、成为军队筑墙的石料、成为给商人带来名誉的捐赠品、成为协助牧人放羊的道具,却依然无法摆脱被当作“无用之物”抛弃的命运。雕像或许象征着千千万万“将自我价值的赋予权交给他人”的人,其价值源自对他人需求的满足:当满足他人需要时便价值连城,无法满足时就一文不值。
因自我价值感被否定而导致的悲剧比比皆是。作者通过雕像的悲剧,揭示了被他人赋予的个人价值是荒谬的,因为该价值判定基于他人无常且多变的利益需求,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在所有时间的所有需求。
那么,若对他人无用,我们的价值又从何而来?回到开篇的问题:若被全世界抛弃,你是否还有价值?书中另一个角色——小鸟,给出了答案。
无论雕像变得如何不堪,小鸟始终伴其左右,告知它的价值:“至少我们保护了这座城市,不是吗?”“至少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不是吗?”“至少能帮助他们,不是吗?”小鸟也坚信雕像是高贵优雅的,并记得它经历的一切。
《小鸟与雕像》内文图。
若说雕像象征等待被他者赋予价值的人,小鸟便象征“主动赋予他人价值者”,当诗人将雕像改造成小鸟,小鸟对雕像的行为则象征着“给自己赋予价值”——小鸟用陪伴、安慰与坚信赋予雕像以价值,使其获得生命,并说出:“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绘本似乎传达了这样一种精神:若世界弃我于虚无,我将自赋价值。正如马拉松选手即便得不到喝彩,也会为自己的坚持而骄傲,面对西西弗斯重复推巨石至山顶的“无意义困境”,加缪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当价值来自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将永不被动、永不穷尽、永不绝望,就像故事结尾的两只小鸟,不再受外境左右,回归自由。
内在的平等,
来自共同的经历与体悟
绘本中涉及的另一个主题是平等关系。纵观历史,人类或为减少社会冲突与动乱,或为激发社会活力,或为帮助个人寻求自我实现与幸福,都在追求人与人的平等。而历史中的“平等”多体现在权力、资源及条件上,本书所探讨的“平等”则是深藏于人们内心的、身份认知上的“平等”。
绘本中“既不强壮,也不聪明,在鸟群中常常遭到排挤”的小鸟,与“被那么多人喜欢”的雕像之间亦形成一种不平等关系。然而,随着环境变迁,雕像从万众瞩目转向日渐破旧、脆弱不堪,小鸟则从暗淡无光转向自由潇洒、慷慨施与,两者地位互换,走向另一种不平等。直到雕像变成小鸟,两者终于达到平等。这种平等从何而来?加缪曾说:“一个邮局的临时雇员和一位征服者是平等的,如果他们的意识是一样的话。”平等来自共同的意识,共同的意识来自共同的经历与体悟:小鸟与雕像共历废墟寂寥、战火硝烟、暴雪风霜,于是同悟沧海桑田、盛衰无常,最终在相互理解中“合一”,至此便再无高低贵贱,平等由此而生。
《小鸟与雕像》内文图。
绘本展示了平等的意义:人们无法保证自己天生拥有什么,也无法知晓未来遭遇什么,因而总有处于所谓“劣势群体”之时,追求公平便是在保护所有人,是对不幸跌入“低位者”的慰藉与关怀。
反观书中新雕像的替换、战争的摧残、商人和牧人的利用、暴风雪的毁坏,象征人对人的伤害,它们源于自私与自利,源于“自我高于他人”的傲慢,由此衍生的不平等行为导致了雕像的悲剧。相比之下,小鸟与雕像虽然外在地位悬殊,在内心却总站在雕像的角度给予安慰和陪伴,历它所历,感它所感。小鸟的“视君若己”给予了雕像莫大的安慰,悲剧因此被改写。人类何尝不是在平等中相互发现、走向文明的呢?共同的经历衍生出平等的视角,平等的视角带来广阔的视野,广阔的视野汇聚多元的力量,多元的力量推动共同的进步。
独特的绘画语言
本书的艺术形式独特且充满匠心。首先是绘画语言,绘本的造型风格给人沧桑与梦幻并重之感:在细腻写实的光影中大胆保留斑驳粗粝的笔触,似饱经风霜的石块铺满画面每个角落,为整本书染上一层哀伤凄美之感,仿佛喻示雕像的命运之沧桑。而细看又能窥见织进笔触的丰富色彩,暖红藏于冷石、橘光透于紫影、胭泽匿于绿原……色彩逃离现实的灰调飞向浪漫,萦绕在布头玩偶般形象可掬的人物周身,似上演一出童趣横生的人偶剧。沧桑质感与梦幻形色交织合奏,歌颂着雕像与小鸟给予彼此的、屹立于灰暗的美好:孤独中的陪伴、舛途下的坚信,磨难后的幸福。
其次是分镜语言。绘本中的分镜语言通常指“展现页与页之间画面要素、构图、视角之变化的语言”。作者以分镜语言制造视觉节奏,与文字合奏出一首感官与意义交融的乐曲。本书内含三种构图类型:跨页全景、半页全景和半页无背景的主体物、跨出一页多的全景及剩余的页面留白。它们分别对应三种句式,并展现宏观视角下雕像的处境、环境变迁下雕像命运的转折、两者间深层的关系变化。其中,作者多以远景镜头交代宏观环境,以体现雕像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助;以特写镜头展现小鸟与雕像的两次交心对谈,来体现其距离之近、交互之深、意义之重。作者不仅通过规律整洁的分镜语言将文字节奏视觉化,还让抽象意义得以透过视觉被感知,摆脱晦涩说教。
《小鸟与雕像》内文图。
最后谈谈本书的图像符号。绘本中藏着许多象征性的图像符号,它们隐喻着表象之下更丰富的意义,让绘本充满诗意。比如开篇星布于环衬的各式雕像:有生命的动物和没生命的用品、女性和男性、精神世界的神佛和物质世界的人类活动、象征理性的思想者和象征感性的乐器与舞蹈、承载东方文明的器物和体现西方文明的形象……世间万物似乎尽展眼前,而这些其实只是一堆石头。它们或许就是“被赋予的意义和价值”的象征,而翻到最后一页,再次看见环衬中的石像,不禁对自己发问:你想做等待被赋予价值的石头,还是像书中诗人一样,成为赋予石头价值的艺术家和创造者?
又如书中跟随诗人的大河马,这只本应生活在非洲热带地区的动物,出现在刚经历暴风雪的地方。在荒原上,无论是西装革履的诗人、超越现实的河马、还是结伴而行的两者,都给人一种打破常规的异趣,这似乎也符合诗人作为创作者独出心裁、浪漫不羁、思想独立的特质,也正因拥有以上特质,才能以独到的视角洞察雕像背后的故事与更深邃的意义,改造并赋予雕像独特的价值——永葆好奇,大胆想象,打破常规,也许就能探寻到别人看不见的价值。
最后是一个基于笔者猜测、令人惊喜的“彩蛋”:那个头戴礼帽、身着西装、手捧书本的雕像,或许正是将雕像改造成小鸟的诗人。若这样看,这一发现会进一步丰富绘本的意义:人们为诗人建立雕像并追捧他,却根本意识不到价值所在继而抛弃他,但诗人则永远在为世界赋予价值,哪怕是一块无用的石头。或许价值之所以为价值,不在于被追捧、崇拜,而在于去创造,在于被发现。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撰文:胡若牧;编辑:王田;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