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至9月19日,由广东省出版集团、阿勒泰地委主办的“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系列活动在新疆阿勒泰举行。“闪亮之夜”作为这场文学盛会的主活动,于9月14日晚盛大举行。
在“闪亮之夜”的尾声,广东作协主席、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发表演讲《辽阔的,永恒的:有世界观的写作》,深入阐释了文学的辽阔与永恒。他说,去往阿勒泰的旅程,是一次小小的悟道。
以下是演讲全文。
✎作者 | 谢有顺
大家晚上好,这真是一个难忘的闪亮之夜。
新疆一直是我很喜欢,也来过很多次的地方,每来一次,我都觉得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视野也被打开。这总让我想起以前有前辈老师会跟我们说“南人要北住,北人要南住”。
我出生和成长在福建的山区,小时候打开家门就是连绵的群山,视野有限。现在生活和工作在广州,家住在三楼,顶多也就只能看到几十米远。所以所谓我们“南人要北住”,其实就是要到开阔处、到辽阔处去,见识更多的这种广阔的、久远的、辽远的事物,让这些事物彻底地打开我们的视野。
谢有顺在演讲。(图/花城出版社)
《易经》里面有一句话说:“有亲则可大,有功则可久。”我一直很喜欢这两个词,一个叫“可大”,一个叫“可久”。大即辽阔,久即永恒。《易经》里面这句话,可能说的是君子和贤人,但我觉得也可以用来说文学。我觉得今天到了一个应该写大而久的事物,写辽阔和永恒的事物的时代。
在广州的小房子里,也许我不敢这样说,但是来到了阿勒泰这样的地方,我真是非常想大声地说,文学是不是可以回到辽阔和永恒的维度?至少我内心是渴望喜欢这样一类的文学。我曾经有一部书叫《从密室到旷野》,我当时就深感中国文学可能匍匐在地上太久,沉醉于日常和细节中可能也太久了。
《从密室到旷野》
谢有顺 著
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4
如刘亮程先生所说,我们该看北极星、看草原和雪山,看更辽阔和永恒事物,但当下,我们还是缺一点举目望天的能力和勇气。
我们以前会觉得这是一个大词,但是今天我并不觉得。我想起我们农村建房子,很多的人都知道建房子首先要装饰瓦,要用各种的材料。但我发现,但凡农村的房子建得不好看的,其实就是因为它没有好的结构,有再好的砖瓦和材料,如果没有结构就不可能建筑好的房子。
大家有没有想过,写作就有一点像建房子,固然要重视细节、要重视雕琢经营,但是也需要有好的结构,尤其是要有一个大的构想,把这些细节材料连在一起。我想细节经验就是写作的血肉基础,结构其实就是世界观,没有好的大的宽阔的恒久的世界观,就很难写出好的文学,至少很难写出我所喜欢的那种文学。
(图/《我的阿勒泰》)
我现在对那种小情小爱、小冲突、小哀愁,越读越有一种厌倦。
如果文学不能带我去远方,不能让我抬头望天,不能让我看到更永恒,甚至任何事物任何力量都没有,不能让我发现我内心也有火苗,也有这样一种不可撼动的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还要读文学。
过去我们一讲到这样一些大词,比如辽阔和永恒,总觉得要像刘亮程老师这样子,让每一个石头都发光,要像麦家先生这样能写幽深广大的人心。事实上,我现在发现也许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哪怕你地处偏远小地方,你同样内心可以抵达这个辽阔和永恒的地方。
9月16日,作为“去辽阔处——阿勒泰·花城文学周”的重磅活动,谢有顺(右一)与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协副主席、花城文学院联席院长麦家(左一)在阿勒泰河边以“去旷野,听风声”为题,畅谈远方与文学。小红书博主“素素拓拓的旅行派”主持了这场直播。(图/花城出版社)
今天这样一个想法,是来自我这两天的经历。今天坐早晨5:30的飞机,前一天晚上朋友就安排了司机来接我们,到下面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小伙子早早就把车停在门口,把门打开,把后备厢打开,帮我们装好行李,准时将我们送达机场。
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我们古人讲人人可以做圣人,王阳明讲圣人易做,以前我不理解,但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我为什么理解了什么叫“人人可以做圣人”,即便孔夫子复活来做这个司机也不可能比他做得更好,那一刻他就是圣人。这就让我想起前两天,一个韩国警长把自己的救生衣脱下来,给了一个中国老人,我同样觉得,就是孔夫子附身,也不可能比这个警长做得更好。
每一个人内心其实都有这种永恒的伟大的神圣的使命。明中后期的哲学家罗汝芳,他讲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他讲到仆人端茶进来,听讲的人就问罗汝芳,他说他可以是圣人吗?罗汝芳说他已经是圣人,大概意思就是你看他的职责就是端茶,他把茶端得如此好,如此专业细致。
(图/花城出版社)
所以古人讲人人可做圣人,但是没有说人人可做李白、人人可做杜甫,才华可以不一样,但是内心的精神质地是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古人才说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刚才,石一枫多次讲到广大与精微,讲到“极高明而道中庸”,其实每一个人,在广大里面都有那精微的地方,最广大的就是人类,但是人类之所以能聚在一起、能相通,是因为人里面还有很精微的东西。
如果高明的看法不能被点燃,不能呼应我们这些普通人群的内心,那么再高明的看法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图/《我的阿勒泰》)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写辽阔、写永恒,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成为圣人的那样一个基因和火苗。
我来到阿勒泰,看了这边的天空和草原,一方面它当然扩大了我的视野和心胸,另外一方面,我也觉得借着这样的一些事物、这样一些词的强调,重构我的世界观。可以说,这可能是我们在阿勒泰的一次小小的悟道,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大家。
作者丨谢有顺
校对丨严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