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最近重读《庄子·齐物论》,那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让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所谓的 “对”与“错”,或许并不是终极的答案,而只是角度的不同。
我们平日里争个不休的对与错,是非与曲直,放到这天地万物之中,又算得什么呢,不过是一时一地的看法,一角一隅的见解罢了。
人生在世,总喜欢问个对错。小孩子刚懂事便要问“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大人活到老,也免不了时时评判“这事做得对,那人做错了”。
对错之分,仿佛成了我们理解这世界的根本方式。但静下心来想想,对错不过是人造的概念,犹如给孩子玩的积木,虽然堆叠得好看,终究不是房子本身。
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为眼见为实,却不知眼睛也会欺骗人。站在山脚下望山顶,觉得高不可攀;站在山顶看山下,又觉得渺小不足道。
山还是那座山,变的只是人的位置罢了。我们的对错观念,何尝不是如此?立场不同,角度各异,看到的“真相”自然千差万别。
语言本身就有局限。我们说“对”,说“错”,不过是用有限的词汇去描述无限的世界。
犹如用尺子丈量大海,用斗秤称量山岳,工具已经不合适,量出来的结果又能准确到哪里去?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道理,已经不是那个永恒的道理了。我们对对错的执着,有时候是不是也落入了语言的陷阱?
世上万物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没有黑暗,显不出光明;没有悲伤,体会不到快乐;没有错,又何来对?
这让我想起《道德经》中说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对立的两面从来不是绝对分离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执着于一面,往往就忽略了另一面。
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若是心只装得下自己那点见解,世界便狭小得很;若是能容纳不同看法,世界便广阔无边。
有人问我:如何能够包容不同意见?我想说,包容不是勉强自己接受反对的观点,而是先明白对方为何会那样想。
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一看,或许就能发现从前未见的风光。
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意见相左的时候。若是斤斤计较于谁对谁错,争得面红耳赤,不但伤了和气,最后也未必能争出个所以然来。
倒不如各退一步,承认彼此立场不同,看法自然有异。
婚姻中、职场里、朋友间,多少矛盾都源于固执己见?若是能早一点明白这个道理,该避免多少无谓的争吵。
有人说:若是没有对错之分,岂不是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我想不然。
放下对绝对对错的执着,不是要的是非不分,而是懂得万事万物都有多面性。
我们判断一件事,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而应该多方面考虑。这不是模糊标准,而是更加全面的看待问题。
佛陀在《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的对错观念又何尝不是如此?
执着于自己对错的分别心,就像在梦中与人争辩梦境的真假,醒来方知都是虚妄。倒不如醒来,以清醒的眼光看待这世界。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若是事事都要争个对错,论个是非,岂不是活得太累?
有时候,放下对错的执念,反而能够看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就像水面平静了,才能映照出月亮的样子。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的这句话,说的是一种超越小我、融入大我的境界。
当我们跳出自己的小视角,从天地万物的高度看问题,许多曾经纠缠不休的对错之争,自然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天地不言而四季运行,万物不生而众生繁衍生息,这本就是超越对错的大美。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何必执着于一时一地的对错?倒不如放宽心胸,接纳不同的声音,欣赏不同的角度。如此,心灵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不再急切地问“谁对谁错”,而是平静地问“你怎么看”,我们就真正长大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