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祖师的第三个弟子是谁?为了答谢恩师,他竟九次相助孙悟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三星洞内,晨钟暮鼓,梵音缭绕。洞府虽名为洞,实则别有洞天,内中楼台亭榭,花木扶疏,宛如仙境。正值春日,桃花盛开,柳絮飞舞,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晨起时分,众弟子齐聚讲经堂中,恭候师父讲经说法。孙悟空虽入门不久,但天性聪颖,对修行之道颇有悟性,只是性情顽劣,时常坐不住。

"师父何时才来?"悟空左顾右盼,小声嘀咕道。

坐在他身旁的师兄悟净轻声道:"师弟莫要急躁,师父自有安排。你看我们洞中这么多师兄弟,个个都在用心修行。"

悟空环顾四周,发现洞中弟子确实不少,有的在闭目打坐,有的在研读经书,有的在练习书法,各有各的专长。



"悟净师兄,咱们洞中到底有多少师兄弟啊?"悟空好奇地问道。

"这个我也说不清楚。"悟净想了想说道,"有些师兄入门很早,已经修炼了数百上千年,平日里都在闭关修行,很少露面。还有些师兄经常外出云游,也不常在洞中。"

"那岂不是有很多师兄我都没见过?"悟空更加好奇了。

"自然如此。"悟净点点头,"师父收徒无数,有的早已羽化登仙,有的在外弘法度众,有的在名山大川潜心修道。咱们这些还在洞中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正说话间,菩提祖师缓步而入。众弟子立即起身行礼:"拜见师父。"

祖师微微颔首,在法座上坐下:"今日讲心性修炼之道。修行之人,最重要的不是学多少神通法术,而是要明心见性。"

"师父,什么叫明心见性?"悟空举手问道。

菩提祖师微笑道:"悟空,你现在在想什么?"

"弟子在想师父您刚才说的话。"悟空如实回答。

"那在这个念头之前,你在想什么?"祖师继续问道。

悟空努力回想:"在想师兄们的本领..."

"再之前呢?"

"这个..."悟空挠挠头,"弟子想不起来了。"

祖师点点头:"正是如此。念头如过客,来来去去,变化无常。你若能清楚地看到念头的生起和消失,不被它们牵着走,这就是觉照的功夫。"

"师父,觉照又是什么?"另一位师兄问道。

"觉照就是观察的意思。"祖师解释道,"比如现在你们在听我说话,同时你们的心中可能还在想其他事情。如果你能清楚地知道'我现在在听师父讲话','我现在又想到了别的事情',这就是觉照。"

悟空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原来如此,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不错。"祖师赞许道,"修行的根本,就是要培养这种清明觉知的能力。有了觉照的基础,才能进一步降伏心魔开发智慧。"

讲经结束后,众弟子散去各自修行。悟空却留在堂中,仔细回味师父的话。

"师弟在想什么这么入神?"悟净走过来问道。

"我在想师父说的觉照功夫,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不知道该如何练习。"悟空老实地说道。

"这个我也在琢磨。"悟净坐下来说道,"不过我听大师兄说过,可以从观察呼吸开始练习。"

"观察呼吸?"悟空不解。

"就是静静地感受气息的进出,当心念飘散时,就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悟净解释道,"这样练习久了,觉照的能力就会提高。"

悟空觉得这个方法简单易行,决定试试看。

从此以后,悟空每天都会抽时间练习观息法。最初很困难,心念总是飘来飘去,一会儿想到花果山的猴子们,一会儿想到学到的神通。但渐渐地,他开始能够保持一段时间的专注。

一日,悟空正在练习变化之术,要变成一棵松树,但总是变不好,不是枝叶稀疏,就是树干歪斜。

"师弟又在练习变化?看起来遇到困难了。"悟净路过,看到悟空愁眉苦脸的样子。

"是啊,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变不像样。"悟空苦恼地说道。



悟净仔细观察了一下悟空变出的松树,说道:"我觉得你的问题不在技巧上,而是对松树的理解不够深入。"

"什么意思?"悟空不解。

"你想啊,松树为什么能够四季常青?为什么能在严寒中不凋?为什么能在悬崖峭壁上生长?"悟净启发道,"如果你不明白松树的本质特性,只是模仿外形,当然变不好。"

悟空恍然大悟:"师兄说得对!我只想着要变成松树的样子,却没有理解松树的内在品质。"

"正是如此。变化之道,形似只是表面,神似才是关键。"悟净说道,"你要先用心体会松树的坚韧不拔,它的清净本性,然后再施展法术。"

按照悟净的指导,悟空重新尝试。这次,他先闭目静心,想象自己就是一棵松树,感受它的坚韧,它的挺拔,它的超然物外。当他再次施展变化术时,竟然变出了一株相当不错的松树。

"多谢师兄指点!"悟空兴奋地说道。

"这是你自己的悟性。"悟净笑道,"不过要记住,神通虽妙,但不可沉迷其中。师父常说,真正的不在外相,而在内心。"

"师兄说得是。"悟空深以为然,"我会时刻提醒自己的。"

日子在修行中平静地流逝。悟空在洞中的生活渐渐规律起来,每日早起练功,上午听师父讲经,下午与师兄弟切磋武艺和法术,晚上静坐修心。

一日傍晚,悟空独自在洞外散步,欣赏夕阳西下的美景。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读书声,循声而去,只见悟能师兄正坐在一块青石上,手中捧着一卷经书在诵读。

"悟能师兄在读什么书?"悟空好奇地问道。

"是《心经》。"悟能抬头笑道,"师弟要不要一起读?"

"好啊。"悟空连忙坐下。

悟能清了清嗓子,开始诵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师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悟空虚心请教。

"这句话说的是般若智慧的妙用。"悟能解释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也就是我们平常认为的'自己'。但用智慧观察,会发现这个'自己'其实是空的,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

悟空困惑地摇摇头:"师兄,我明明坐在这里,怎么会是空的呢?"

"这里的'空'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而是说没有独立自存的实体。"悟能耐心解释,"比如这朵花,看起来很真实,但它是由种子、阳光、雨水、土壤等无数条件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这些条件,哪里还有花?所以说它是'空'的。"

"原来如此!"悟空若有所悟,"人也是这样吗?"

"当然。"悟能点点头,"你这个身体是父母生的,你的知识是师父教的,你的思想受到无数人的影响。哪一样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呢?"

悟空陷入了沉思。这个道理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要完全理解还需要慢慢体会。

"师兄,既然一切都是空的,那我们修行又是为了什么呢?"悟空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这个问题很好。"悟能赞许道,"正因为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不被假相所迷惑,才能获得真正的自在解脱。就像这朵花,明白了它的空性,你就不会因为它的凋谢而痛苦,也不会因为它的美丽而执着。"

"明白了!"悟空眼中闪过一丝领悟的光芒,"师兄的意思是,了解空性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

"正是如此。"悟能微笑道,"般若智慧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两人继续讨论了许久,直到夜色降临才回洞休息。

又过了一段时间,一件大事发生了。悟空因为在众师兄弟面前炫耀分身术,被人举报到菩提祖师那里。祖师大怒,严厉训斥了悟空,并宣布将他逐出师门。

"师父,弟子知错了!"悟空跪在地上苦苦哀求,"求师父再给弟子一次机会!"

"悟空啊悟空。"菩提祖师摇头叹息,"我反复强调过,修行人要韬光养晦,不可张扬炫耀。你却屡教不改,在众弟子面前卖弄神通。这样下去,迟早要惹出大祸。"

"师父说得对,弟子确实做错了。"悟空悔恨地说道。

"既然如此,你就下山去吧。"祖师挥挥手,"记住,从今以后不许提及师门传承,更不可说出我的名号。若有半句泄露,我就将你打回原形,压在五行山下,叫你万劫不得翻身!"

悟空听了,心中既恐惧又不舍。他知道师父的神通广大,说得出就做得到。但离开这个学习了这么久的地方,心中实在难舍。

"师父,弟子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离开师父和师兄弟们。"悟空眼中含泪。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祖师的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你已经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的本领,足够自立门户了。好好运用这些神通,多做善事,莫做恶事,将来必有好报。"

当晚,众师兄弟都来为悟空送行。大家虽然平日里有说有笑,但真到了离别时刻,都舍不得这个顽皮但可爱的师弟。

"悟空师弟,你要保重啊。"悟净拍着他的肩膀说道,"记住师父的教诲,做个好人。"

"悟空,神通虽好,但心性修养更重要。"悟能也过来叮嘱,"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觉照的功夫。"

其他师兄弟也纷纷上前,有的送给他一些丹药,有的送给他一些法器,有的传授他一些口诀,表达着师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师兄们,谢谢大家!"悟空感动得热泪盈眶,"悟空此去,不知何时能再相见。诸位师兄的恩情,悟空永世不忘!"

第二天清晨,孙悟空驾着筋斗云离开了三星洞,回到了花果山。从此,他告别了这段求学生涯,开始了自己的王者之路。

然而,悟空并不知道,就在他离开之后,三星洞的密室中正进行着一场决定他命运的密谈。

这次密谈中,菩提祖师对那位弟子说道:"悟空此去必将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来虽能脱身,护持取经人西行,但取经路上妖魔无数,险象环生。"

"师父是希望弟子暗中相助?"那位弟子问道。

"正是。"祖师点点头,"悟空取经路上将遇九次生死大劫,每一次都凶险万分。你可愿意在这九个关键时刻出手救他?但切记,万万不可让他知晓。"

"师父放心,弟子定当竭力护持师弟。"

菩提祖师欣慰地点点头:"那好,此事就交给你了。"

而这位愿意九次出手相救孙悟空的神秘弟子,正是菩提祖师座下的三弟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