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
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
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
这是被誉为北宋百年第一折子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是宋神宗给王安石的命题作文,
王安石基本上得了满分。
——关注信陵公子,走进两宋三百年风云。
(七)宰相的基本素养
道不同不相为谋!
韩琦并没有什么过错,只是不符合宋神宗的理想——他要的是一个能锐意改革的人。
对于这位三朝元老、十年宰执,宋神宗心中很是过意不去,依旧委以重任,任命韩琦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又在东京兴道坊赐他一座宅第,擢升其子韩忠彦为秘阁校理。
但韩琦辞退所授两镇节度使,仅兼领淮南节度使,时间最是无情,终会消磨一个人的雄心。
在韩琦还没有上任的时候,守边大将种谔擅自对西夏发起突袭,一举攻占绥州(今陕西绥德),宋夏边界气氛骤然紧张,宋神宗很是忧虑,就改判韩琦为永兴军(今西安)兼陕西四路经略使。
对于攻占绥州,韩琦刚开始是不支持的,认为一是擅自破坏宋夏和平,二是绥州孤绝难守不如,与朝中大多数大臣意见相同,主张放弃。
但韩琦到了陕西后,在陕西宣抚使郭逵的劝说下,改变了最初的想法,上书宋神宗,反对焚弃绥州,并鼓励宋神宗说西夏李谅祚不足为惧。
最终,在韩琦的支持下,种谔在绥州筑城。
也是凑巧,一个月后,西夏李谅祚因箭伤意外去世,宋夏的战事暂告平息,韩琦又被调到河北相州继续发光发热。
韩琦主动或者被动辞去首相之后,次相曾公亮就再进一步,当上了首辅,1067年9月,曾公亮加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成为首相。
曾公亮是个比较识时务的人,当上首相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宋神宗推荐擢升王安石一同辅政,这一举动深得宋神宗欢心。
能体察皇帝的意思,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这是首相的基本素养,曾公亮这建议提的恰到好处——宋神宗早就想要重用王安石了。
(八)王安石拜相
庆历二年(1042年),21岁的王安石到开封参加会试,考中进士甲科,名列第四。
据记载,王安石本被列名第一的,但因应试赋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惹得宋仁宗不悦——对范仲淹和吕夷简的朋党之争深恶痛绝——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被后调到第四名。
进士及第后,王安石先是被授为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他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这个时候,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正在争议中开展,作为一县知县,王安石对庆历新政很感兴趣。
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因地制宜的试行新政,政绩很不错,又被进一步使用为舒州通判。
是金子在那里都发光,因为在地方任职政绩斐然、官声极好,王安石很快就得到朝中大佬的赏识。
先是宰相文彦博以向宋仁宗举荐王安石,请求朝廷越级提拔作为表率,被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
后来参知政事欧阳修举荐王安石为谏官,被他以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料为由推辞。
欧阳修很是体贴,不仅仅没有感到没面子,又以王安石须高薪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就是负责考核官员的职位,妥妥的肥差。
任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很快又被提拔为常州知州。
在知州任上,王安石嫌富爱贫,很受百姓欢迎。
在常州发生水旱灾害时候,王安石用各种手段“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劫富济贫,救活了很多灾民。
因措施得力、政绩卓越,1058年,王安石被调到三司使任度支判官,类似于财政部管理预算和支出的处长。
在年度报告时候,王安石向宋仁宗写了一篇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总结自己的工作一笔带过,着重提出了自己对北宋王朝未来发展的意见——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
在此万言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军事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
这封万言疏很出名,京师人人传送,以为很切中时弊,这也反映了夭折的庆历改革还是得人心的,毕竟在一潭死水的情况下人心都是思变的。
但宋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后,宋仁宗有点心灰意懒,虽然知道王安石的万言疏上很切中时弊,但已没有锐意改革的尽头。
那就留给后人吧,虽然没有采用万言疏,但宋仁宗知道王安石是个大才,那就提拔重用。
先是授予馆阁之职,王安石固辞不就,又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再次辞谢。
这些务虚的工作,王安石内心深处是不愿意干的。
最后,朝廷任命王安石任职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一而再再而三,王安石不得已接受这一职位。
虽然这个职位位高权重,但这与他心中变革的理想和抱负相去甚远。
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府守丧,这一守丧就是三年。
直到1067年宋英宗病逝,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久慕王安石之名,先是起用他为江宁知府,旋即召他入朝任翰林学士兼侍讲。
资历铺垫的差不多了,1069年,在首相曾公亮的推荐下,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
这一年,王安石四十八岁,宋神宗二十一岁。
(九)《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其实,在宋英宗继位的时候,也曾多次征召王安石夺情赴职,但都被王安石以为父母守丧和自己生病为由推辞了。
宋朝的读书人还是比较有气节的,不仅仅是君选臣,臣也会选择君 !
很多事都是双向奔赴的。
王安石可能觉得,发起一场无聊的濮议之争的君主是干不了大事的。
那就待时而动!直到宋神宗选择了久闻大名的王安石。
而王安石已经快要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他等得太久了,于是也选择了锐意进取的年少皇室宋神宗。
在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时候,宋神宗破例单独接见了王安石,说破例是因为翰林学士一般没有单独奏对的资格。
宋神宗问了王安石一个问题:本朝开国百年,大体上保持和平,根本原因是什么?
因为问的仓促,因为快到了下班时间,王安石简单回答了几句。
回家后,王安石觉得对于宋神宗这个问题,还有很多话要说。
就写了一封折子《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这封折子被誉为北宋百年第一折子。
折子的大体意思是探究北宋立国以来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原因的同时,剖析了宋仁宗统治时的种种弊病;
透过“百年无事”的表象揭示出危机四伏的实质,犀利地指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危害;
折子以扬为抑,褒中有贬,指出能够安享百年和平,大体的政策和制度有好的,但也有坏的;
用人上面基本上正确的,但也有很多错误;
对底层百姓苛刻,但也没有到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
就如同一个人大病暂时没有,但小病不断。
至于为什么能承平百年?
主要原因是对手西夏、辽国也不是最厉害的时候,都是菜鸟而已,一个比一个烂。
说的直白一点,本朝能够安享百年太平,是因为上天的帮助而已。
但天道不可倚,运气总要用用完的时候,不去解决问题,说不定那一天,就忽喇喇似大厦将倾。
折子的最后,指出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意思是:陛下身具最为圣明的资质,继承无穷无尽的帝业,知道不能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帮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终懈怠下去,那么大有作为的时候,正在今天。
宋神宗一看,惊得一身冷汗,一连读了三遍,不禁击节赞叹,再一次连夜召见了王安石
备注:最近以两宋十八帝历史文章为主,顺便写写北辽西夏等周边国家,喜欢的朋友可以多多点赞转发分享,您的支持,是信陵公子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