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华工人”“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广工人”……金秋九月,广东高校陆续开学。在迎新现场,新快报记者发现,有不少新生一家几代人同为校友,与学校的情缘跨越了半个世纪。当“新生”的到来和“校友”的记忆重叠在一起,迎新故事有了不一样的“浪漫”。“三代逐梦,同进一校门”这样奇妙的缘分,也深藏着薪火相传的坚守与热爱。
陈骏乐
●华南理工大学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
“‘华工气质’早已在心里埋下种子”
“我们一家三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华工。”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的2025级硕士研究生新生陈骏乐,家有三代华工人。“第一代华工人是奶奶陈坚武(66届校友),第二代华工人是父亲陈炜(93届校友),我是第三代。”今年入学的他,续写了家庭跨越半世纪的华工情缘。
■陈骏乐与父亲合影。
1961年,陈坚武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了华工的校门。1966年毕业后,国家推行“统招统分”,她毫不犹豫远赴浙江投身高分子实验工作,后来调回广东,转型从事统计工作。尽管职业领域几经更迭,但华工人“严谨务实”的底色从未改变。她潜心钻研统计方法,屡屡获评单位“先进工作者”,用“服从需求、尽心尽力”的态度为后辈树立了真切的榜样力量:“华园教给我的是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把事情做好。”
陈炜自儿时起便常听母亲讲述华工岁月,“考华工” 的想法早早在他心中扎了根。在填报志愿时,他将华工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这里的平台能让眼界更开阔。”最终,陈炜被华工录取,在华园度过了充实的四年。西湖边的制图楼让他震撼“原来有专门教画图的教学楼”,西十六宿舍的走廊回荡着同窗的欢声笑语,食堂里馅料十足的肉包是他至今难忘的美味……毕业后,他在工作领域闪闪发光。“华工教给我的‘学以致用’,是无论做什么,都要落地见效。”这也是他常对儿子陈骏乐说的话。
作为家里的第三代华工人,陈骏乐与华园的联结是水到渠成的双向奔赴。“从小在奶奶与父亲口中听到的华园故事和他们身上的‘华工气质’早已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陈骏乐说,这份选择是源自心底对 “华工” 二字的笃定。
今年作为硕士研究生新生踏入华园,陈骏乐也有了清晰的科研方向。原来,大二时,因外婆听力下降他偶然认识了学院研究听力声学的导师,从此对“助听器与人工耳蜗”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奶奶和爸爸都告诉我,华工的‘实干’不是空喊口号,是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事。”他希望,未来能用自己的专业和所学给听障人士带来切实的帮助。
徐芷晴
●华南理工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
“母亲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我肯定也能做到”
“我是土生土长的华工人。”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2025级本科新生徐芷晴来自另一个“一家三代华工人”的家庭。
■徐芷晴与外公、母亲合影。
他们的华园故事要从徐芷晴的外公外婆讲起。同为华工1970届校友的外公姚钟尧和外婆林惠音为这段情缘写下浪漫开篇,徐芷晴妈妈姚竑彦(1993届校友)则续写了“校二代”记忆。如今,徐芷晴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缘考入华园,成为第三代华工人。
姚钟尧当年就读的是华工化工系橡胶专业。1970年,他因表现优异留校任教,1979年考取了华工研究生,成为恢复高考后早期的研究生。此后数十年,姚钟尧始终扎根教研一线。他不慕虚名,将“踏实做研究”的态度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林惠音与姚钟尧在华工求学期间便是同窗。毕业后,他们一同留校任教,成了教研路上的“同行者”,华园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姚竑彦几乎是与校园共成长。因父母都在华园任教,她自幼在华园长大,有时父亲要彻夜盯着实验仪器,她便常陪伴父亲在13号楼实验室待着,华园的科研气息早已悄悄融进了她的童年记忆。考入华工自动化专业后,姚竑彦迎来了学业上的挑战,课程又多又难给她带来现实考验。也正是这“痛苦的四年”,磨砺出了她不服输的韧性。后来在工作和创业路上,回忆起这段时光,她都坚信“没有跨不过的坎”。那些做实验到深夜的日子,那些因为学业太难而流的眼泪,都成了她最珍贵的青春记忆,“华园给了我探索的空间,也让我明白热爱可抵万难。”
徐芷晴的华园情则是从小“喂”大的。小学时,她经常跟着外公外婆到华工食堂里吃饭;初中在华工附中就读,饭卡成了她每天进出食堂的 “钥匙”;而平时,一家人也常去西湖苑聚餐,华园的味道成了她家常记忆的一部分。
如今,徐芷晴作为华工新生,终于拿到了写着自己名字的校园卡。当用这张卡打上饭时,她心里满是归属感,欣喜于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华工人。她说,每次听母亲姚竑彦讲起当年学自动化时的挑战,总会给自己鼓劲:“我母亲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我觉得我肯定也能做到。”
陈泓睿
●广东工业大学2025级新生
“这是传承,也是奇妙的缘分”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广工人!”广东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25级新生陈泓睿的爷爷陈焰基、伯父陈嘉晔、父亲陈嘉华都是广工校友。如今,陈泓睿也将在广工开启美好未来,续写这段跨越三代人的“广工故事”。
■陈泓睿和爷爷、父亲合影。
1969年,爷爷陈焰基毕业后留在广工任教,潜心教学的同时矢志科研攻关,为国防工业研制和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真空自耗电弧凝壳炉”,填补了我国钛金属冶炼的空白;退休后还继续发挥余热,获学校第四届“感动广工”人物。对于孙子的选择,陈焰基表示“这是传承,也是奇妙的缘分”,他希望陈泓睿能好好学习,“将来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能派得上用场!”
在陈泓睿的记忆中,小时候爷爷闲暇时会带着他和堂哥在校园里玩,“我对东风路校区的生活区和教学区都很熟悉,生活区2楼饭堂的扒饭很好吃。小学时每周二我都会去7号楼前面的广场玩,还会绕着整个校区玩捉迷藏。不过,一直不敢上教学楼,因为楼上有很多自习的哥哥姐姐。”他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对自己的教导,“爷爷经常说‘广工是科研的硬骨头’,他也给我们讲过研究钛金属冶炼助国家攻破技术难关的经历,经常鼓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希望我们能考入广工,接触集成电路、机械自动化这些王牌专业,将来能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父亲陈嘉华当年学的是英语专业。陈泓睿说,父亲也曾和自己分享过不少“广工记忆”,“他说当年是在五山校区上学,条件还比较差,住的是8人间,宿舍在半山腰,没有空调没有热水,热水需要到水房刷卡打水……而现在,校园各种设施都很新,完全不一样了。”
家人的“广工情结”深深影响了陈泓睿,也成了他坚定的选择。“他们对广工的热爱和怀念,让我在填写志愿时对这所学校充满了向往。”陈泓睿说,踏入广工校园,就觉得这里很亲切,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我期待能结交更多朋友,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拓宽国际视野,传承广工精神,未来能通过所学的知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回馈社会。”
采写:新快报记者 徐绍娜 王娟 通讯员 华轩 杜清
图片:受访者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