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状”示范文本推广应用·记者一线观察③
保障诉权,改革初衷始终如一
处暑将至,雨后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暑热消退,晴空疏阔。
刚刚开过一场起诉状、答辩状(以下简称“两状”)示范文本应用培训会,宁安市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刘杰俯身在堆满文件的会议桌前,给几位村支书和调解员拿取他们所需纠纷类型的示范文本。有人每样都要了一份,拿在手中仔细阅读。后面的人一边看,一边找,最后索性拿走了示范文本下载二维码的展牌。
一个多月前,2025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全国律协联合印发的67类“两状”示范文本正式施行。
早在2024年3月4日,最高法联合司法部、全国律协正式发布第一批共11类“两状”示范文本,试行期一年。一年多来,各地法院积极推广使用示范文本,完善诉讼服务机制,为依法保障当事人诉权下足力气。
这项紧盯保障诉权的司法举措,当事人感受如何?律师用得是否趁手?对普通老百姓是否友好?会成为新的立案“门槛”吗?改革之初的质疑与困惑,折射出“两状”示范文本应用过程中的真实焦虑与关切。
第二批“两状”示范文本推广应用之际,记者赴多地探访,观察人民群众是否享有更方便的诉讼服务,在诉权保障上是否有更多获得感。
担心不会写、写不全、填不下,诉权得不到保障?“别慌!”
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蒋羽婷,至今对那位起诉离婚的阿婆印象深刻。
78岁的王阿婆拄着拐杖走进泰兴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情绪有些激动。正在值班的蒋羽婷了解情况后,为她拿来离婚纠纷起诉状示范文本。然而,面对这张布满条框和选项的“表格”,王阿婆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她当时操着一口泰兴方言,也没有子女陪同,跟我说她不怎么识字,怕填不对。阿婆还带来一份结婚证复印件,是1976年10月颁发的老式证件,上面还印着毛主席语录。”蒋羽婷回忆。
“阿婆表示能听懂我的意思,我就开始为她代写诉状,按照离婚纠纷起诉状示范文本上的栏目,一项项读给她听。”蒋羽婷说。从共同财产到债务问题,她按照王阿婆的回答,对着示范文本逐项填写、勾选关键信息,最后打印出来念给王阿婆确认,直到王阿婆点头签字。这起离婚案件当场完成立案。
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强调:“对于自行填写示范文本有困难、口头起诉的当事人,人民法院要严格落实法律规定,提供代写起诉状等服务,帮助其更加准确提出诉讼请求,全面说明事实理由,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
李某驾驶的三轮汽车与唐某驾驶的二轮电动车发生剐蹭,造成唐某车辆受损和人身损害。唐某提起诉讼时表示不会撰写起诉状,只能口头陈述事故发生过程。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根据唐某陈述,对照示范文本要素逐一填写、勾选,并指导唐某对照示范文本梳理赔偿项目、车辆投保情况等,让他的诉求得以完整呈现。
口头起诉虽解决了“不会写”的难题,却容易因当事人表述零碎出现“说不全”的情况。而通过要素式起诉状,向当事人了解情况、代写文书的过程,可以帮助当事人梳理核心信息,避免遗漏。
宁安法院东京城人民法庭庭长臧兆辉曾承办过一起道交纠纷,原告未成年人宋某骑行共享电单车时与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唐某某相撞受伤,随后将唐某某、保险公司和共享单车公司一并起诉。“一开始当事人没意识到共享单车公司应当尽到对未成年人骑行单车进行身份审核和安全提示的义务,后来对照起诉状示范文本确认诉讼主体时,才补充了‘共享单车公司未尽安全审慎义务’的赔偿诉求。”
来自新疆地区律师协会的调研反馈也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大部分律师认为示范文本可“降低举证遗漏风险”,尤其对新增的“空白栏”扩容和部分“证据清单指引”设计表示高度认可。
怀疑更费时间、排队太久、辅导不够,诉权行使得不畅?“有招!”
“当事人现场填写示范文本,会不会反而更费时间?”
“万一填不好,队伍岂不是越排越长?”
这些实实在在的顾虑,曾萦绕在许多前来立案的当事人心头。
为提高工作效率,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把诉讼服务工作做在“前端”。当事人前来立案时,导诉台会首先了解其诉讼请求,指导未携带起诉状的当事人快速、准确填写要素式起诉状,确保在叫到号时材料已基本准备齐全,从而缩短立案时间。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则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了便民书写区,几排长条桌椅整齐摆放,满员可容纳三四十人同时书写。桌面的玻璃板下压有“两状”示范文本的填写实例,方便当事人参照填写。
“推行‘两状’示范文本后,诉讼服务志愿者的工作量的确增加了。与传统诉状模板相比,‘两状’示范文本内容更详细,当事人会向诉讼服务人员咨询更多程序性问题,解释和辅导时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东城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傅雯坦言。为此,法院加强内部培训,提升辅导效率,同时为当事人提供智能辅助填写等服务。东城区法院还创新探索“口述诉辩意见﹢要素识别回填”服务。当事人口头表述诉讼请求、答辩意见等内容后,系统可根据口述内容,自动识别并辅助生成一份‘两状’示范文本,进一步减轻当事人填写负担。她补充道:“目前大多数简单案件当事人可以自主完成。”
各地法院通过优化诉讼服务流程、加强引导辅导等多重机制,从文本摆放、窗口布局、人员配备、智能辅助、协同配合等方面提出细化举措,确保示范文本推广应用工作平稳有序、衔接顺畅。
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本地区工作指引,从优化诉讼服务大厅功能布局、做好辅导培训、畅通应用渠道、深化融合应用等10个方面规范提升“两状”示范文本应用服务保障水平。
河南法院在全省诉讼服务中心配置了434名专兼职引导人员,广泛邀请调解员、法律援助律师、法学专业志愿者等社会第三方参与辅导工作。
“法院工作人员只有‘先精通、会指导’,才能做到对当事人‘答得准、教得会’。”面对第二批“两状”示范文本专业性、复杂性更强的情况,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强调,要配足引导辅导人员,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诉讼服务大厅人流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人员岗位和窗口数量,确保“群众进门有人介绍,群众填写有人指引”。
焦虑强制使用、过于专业、陷于繁琐,诉权行使成虚设?“宽心!”
“为什么我还要重新填写起诉状?”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里,面对介绍离婚纠纷起诉状示范文本的诉讼服务人员,术后声带尚未恢复的廖女士在纸上写下了她的困惑。她的丈夫此前因脑部受伤处于失能状态,三四年的照料加上自身重病,经济与健康的双重压力让她的婚姻已无力维持。
类似的困惑与抵触,宁安法院也遇到过。近年来,宁安市物业纠纷数量大幅上升,某小区物业公司负责应诉的霍经理准备起诉状或答辩状的工作量也明显增加。初次前往宁安法院时,他面对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完全摸不清填写方法。
面对这类情况,法院的应对是引导使用而非强制要求。
“当事人拿着传统诉状来,我们从不会直接说‘你必须用要素式文本’。”宁安法院常务副院长刘桂银说道,“工作人员会引导当事人对比两版起诉状,‘传统诉状是写好了,但你想主张的逾期利息是不是忘了提?要素式起诉状这里有提示,你可以进行参考。’”多数当事人对比后会主动调整,因为“确实能发现自己没考虑到的点”。
“使用示范文本是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对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依法予以立案。”最高法立案庭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释明示范文本的优势和对提高解纷质效的好处,引导指导当事人、律师自愿使用,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
那么,“两状”示范文本中涉及的法律专业术语,是否会成为当事人撰写诉状的“新门槛”?
诉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法律专业术语在起诉、庭前会议、开庭审理等环节都会出现。针对示范文本采用法律专业术语的必要性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凌斌指出,法律专业术语是维护司法严肃性、精确性和高效率的基础。“要解决司法便民化的问题,不应是‘稀释’法律文书的专业性,而应是在保留专业内核的前提下,通过加强配套解读、优化诉讼服务、推广专业咨询和开发技术工具等多元方式,为非专业人士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适用障碍,更顺畅地行使诉讼权利。”
在发布的第二批示范文本中可以看到,对于专业性较强、不易理解的法律专业术语,文本及填写实例中增加了部分解释说明。这些解释说明同时嵌入“人民法院在线服务”,为网上立案的当事人提供更便利的填写指引。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认为,“两状”示范文本对提升群众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作用明显。她告诉记者:“村民通过填写示范文本,不仅厘清了自己的诉求,也学会了‘用证据说话’。这种‘自己梳理、彼此明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普法教育。”
“廖女士撰写的传统诉状中,情感诉求与诉讼请求相互混杂。阅卷时法官难以抓取案件核心,反而可能耽误案件推进。我先向她说明了示范文本在诉求梳理上的全面性与规范性,然后带着她逐栏填写。最后很快立了案,也提高了后续审理的效率。”北碚区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王璟玥说。
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何术清也认为,法官可以凭借专业法律知识,为当事人分析纠纷性质、梳理争议焦点,并客观评估诉讼、调解、仲裁等不同解纷途径的利弊与成本,进而引导当事人选择更适宜、更高效的解纷路径。
记者调查发现,正逐渐被广泛应用的“两状”示范文本,为诉权行使立起“标尺”、架起“阶梯”,更加方便群众诉讼,让人民群众在纠纷解决过程中有更多获得感。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见习记者:孙陈亦
责任编辑:贺晴 |联系电话:(010)67550939|电子邮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熊媛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