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光伏这台曾经轰轰作响的印钞机,突然就哑火了。当整个行业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下游的“淘金客”们集体亏损时,我们总以为那些“卖铲子”的设备商能独善其身。
但现实是,没有了淘金的狂热,卖铲子的生意也终将变得门可罗雀。
![]()
这场席卷全行业的大雪,让曾经风光无限的设备巨头们也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日子不好过,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出路,一个听起来无比诱人、又无比遥远的方向浮出水面半导体
从光伏跨界半导体,这究竟是降维打击的神话,还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光伏卖铲人的事业,真的能迎来第二春吗?
![]()
乍一看,一些设备龙头的财务报表还在是非常好的。比如行业领头羊捷佳伟创,今年上半年的成绩单就相当亮眼,营收高达83.72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飙升近五成,达到18.30亿元,远超市场预期,也难怪其股价一飞冲天。
市场分析认为,这得益于收入确认的延迟,以及在行业高景气时没有盲目扩张的审慎策略。
![]()
然而,如果往更深处看,就会发现另一番景象。即使是光伏设备领域的另一佼佼者晶盛机电,也显露出了疲态。
虽然其上半年营收也增长了20.71%,达到了101.5亿元,但归母净利润却掉头向下,这是公司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尤其在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大降22.19%,行业寒气已经实实在在地传导到了巨头的身上。
![]()
真正的风险,往往隐藏在那些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科目里。合同负债,这个被视为企业未来收入“蓄水池”的指标,几乎所有设备企业都在下降,捷佳伟创和晶盛机电的降幅尤为明显,这意味着未来的订单正在缩水。
更令人担忧的是,已经有一半的设备企业,其经营性现金流变成了负值。晶盛机电的经营现金流净额,更是从去年同期的10.1亿元骤降至2.86亿元。
![]()
钱,正在变得越来越难收回来。设备行业普遍存在较长的验收周期,设备交付后长达半年甚至更久才能确认收入,这期间只能计为存货。下游客户如果没钱,验收周期自然会一拖再拖。专攻HJT设备的迈为股份,其应收账款及票据在一年间从28亿飙升至50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超过21%。
公司自己也在中报里坦陈,这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还可能带来坏账风险。与此同时,它账上还趴着超过75亿元的存货。晶盛机电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从2021年到2023年,其应收账款增长了37%。这些高悬的应收款和存货,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
光伏行业发展到今天的局面,除了周期性因素,内部的疯狂“内卷”绝对“功不可没”。在这场游戏中,一些企业不仅卷同行,甚至开始卷自己的客户,最终也卷到了自己。
高测股份就是这场“卷王”争霸赛中最典型的案例。它凭借技术和无可比拟的低价策略,硬生生把弘元绿能、京运通等老牌玩家挤出了硅片设备市场。在“卷”完设备同行后,高测股份并不满足,它把目光投向了自己客户的饭碗——做起了代工切片服务。公司规划的光伏大硅片及切割加工服务总产能高达102GW,已落地规模就达到了63GW,亲手为硅片环节的严重过剩添上了一把大火。
![]()
只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昔日疯狂卷别人,如今自己也尝到了苦果。随着硅片价格雪崩,高测股份的股价大跌,中报也出现了亏损。在其半年报中,坏账计提这个科目甚至都没有出现。或许是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其控股股东张顼在4月份便公告减持,即便在低价位也坚持套现离场。
这种自我消耗的逻辑并不仅限于一家公司。当国内市场趋于饱和,许多设备企业选择出海,将整线设备卖给海外客户。这些客户,一类是中国企业的海外基地,另一类就是以印度信实工业为代表的纯外资企业。公开资料显示,迈为股份和京山轻机都向信实工业供货。这种做法,无异于将中国光伏产业领先的技术和盘托出,培养未来的竞争对手,亲手断掉中国光伏企业自己的后路。
![]()
在国内光伏市场短期内难有增量的情况下,转型成了唯一的选择。锂电和半导体,成了大家共同瞄准的方向。尤其是半导体,由于和光伏在拉晶、切片、镀膜等工艺上有相似之处,被许多企业视为救命稻草。
然而,从光伏跨到半导体,真的是一条坦途吗?这两个行业对设备的要求天差地别:光伏追求的是成本领先和大规模生产,而半导体要求的是极致的纯度和精度。
![]()
在这条赛道上,玩家们已经明显分化。一类是“原住民”,比如晶盛机电和微导纳米,它们本身就有半导体业务的基因。晶盛机电披露,截至今年6月底,其未完成的集成电路及化合物半导体装备合同就超过37亿元。
微导纳米的半导体设备新增订单更是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在手订单达到23.28亿元。们而言,这更像是回归主业,发力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
另一类则是“新移民”。比如迈为股份,尽管在公告中多次提及“成功切入国内半导体晶圆、封测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但财报显示,其半导体及显示行业的业务收入占比仅为3.02%,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贡献。罗博特科则选择了一条捷径,通过收购德国的ficonTEC,摇身一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半导体企业,尽管自身业绩很差,但在资本市场却获得了高估值。
而像捷佳伟创、奥特维等企业,虽然目前营收百分百来自光伏,但也都在积极布局,试图拿到进入新世界的门票。这条路注定不会轻松,半导体这碗饭,不是谁想吃就能吃的。
![]()
光伏卖铲人的“第二春”在哪里?或许就在那片充满未知的半导体蓝海,或许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但无论方向在哪,前路都布满了荆棘。这场从黄金时代坠入黑铁时代的转型之战,既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底蕴和战略眼光,也考验着它们的生存智慧和变革的勇气。
信息来源
新京报《光伏“卖铲人”:产能出清又遇技术迭代,花式布局“抢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7425539732931757&wfr=spider&for=pc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