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花三千块钱买的保健品,每天坚持吃,为什么反而觉得身体更不舒服?”67岁的王阿姨满脸疑惑地问女儿。其实,和王阿姨一样,许多老年人都真心相信“外来的保健品比饭菜还管用”,但他们未必知道,这些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背后,隐藏着多少健康和金钱的陷阱。
在社区、公园、短视频广告里,“包治百病”“补脑护心”的保健品往往被夸大了功效,甚至成为专坑老年人的“智商税”。其实,中国老年医学会的权威数据表明,超六成老年人曾因盲目进补而身体不适,部分人还因此耽误了正规治疗。很多家属以为买的是孝心,却没料到买来的可能是“祸根”。到底是哪两类保健品,最容易让人一脚踩进坑里?为何不但花钱无用,甚至还会拖累健康?你身边有人正在“中招”吗?别急,读到最后你或许会重新审视这些“神奇商品”的真面目。
专坑老年人的保健品,到底有哪些猫腻?
先来聊一个不那么光鲜的事实。专门售卖给老年群体的保健品,常见套路是:大字广告,通宵电话,拉进健康讲座,免费试吃现场再推销。这一切套路下,最容易被误导的,正是渴望健康、缺乏专门医学辨识力的老人。
据统计,近年我国老龄人口中,超过70%的受访者收到过各种针对老年慢病、抗衰老、保健养生的宣传。就连子女也时常被“应该给爸妈买点啥”的念头裹挟。可惜,很多时候,这些宣传用足了“唯一”“高效”“专利”“专家验证”等噱头,实则内容空洞,缺乏科学支撑。
但真正危险的不仅是浪费钱,更是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最新临床报告指出,由于滥用伪保健品,部分老人出现了肝肾功能负担加重,甚至诱发慢性疾病加重的案例。这些危害极易被忽视,往往到症状严重时才发现,耽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哪两大类保健品,是“坑老”重灾区?
经过多位医学专家调研,市场上“专坑老年人”的保健品集中在以下两类:
一是号称“补脑抗衰”的保健品。 这类产品多以“提升记忆力”“延缓衰老”为主打,声称能够“激活神经元”,有些甚至直接承诺“预防老年痴呆”。数据表明,市场抽检的脑部保健品中,超过85%并无确切药理作用,主要成分不过是普通维生素、微量元素,甚至部分含有激素或兴奋剂,长期服用后对心脏、高血压患者极为不利。
比如,一份中国食药监局2023年抽样检测数据披露,45%的所谓“抗衰老口服液”,并未达到标识所承诺的营养含量。且部分产品违规添加了咖啡因、安眠成分,短期内或让人精神好转,但时间一长便会反复心悸、头晕、失眠,甚至“心血管事件”风险提升了17%!
二是自称“包治百病”的补血强身保健品。 近年来,“补气养血”“祛湿通络”“全面呵护心脑”的口号,在老年群体中广受追捧。然而,相关院士群体与临床医生反复提醒: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替代正常治疗,更不能当成灵丹妙药长期过量服用。
某社区调查显示,超30%的老人经常服用含有大量糖分、酒精或激素的“补品”,本想“补一补”,却适得其反:有老人补到血糖骤升、恶心呕吐,有的人为心脏漫性病情拖延,严重可出现肝肾损伤。北京协和医院发布案例指出,60岁以上老人在服用“某某补气口服液”三个月后,有24%出现消化道不适、睡眠障碍等副作用。
这些广大老年群体的消费数据,已充分说明了“专坑老年人”的这几类保健品,不仅钱包被掏空,健康也因此雪上加霜。
为何这些保健品专挑老年人下手?背后的逻辑值得反思
很多时候,这些保健品选择“专注”于老年人,并非偶然。这里的“专”,一方面代表着市场定位的“专一”,另一方面体现了手段的“专断”,即利用老年人对健康认知有限、子女忙碌难以全程陪护的现实,通过“专门”设计的宣传方式集中推销。
老人们常常怀着“想为子女减轻负担,自己要健康点”的心理,被虚假承诺“专用配方、专属定制”所吸引。无论身边是“熟人推荐”,还是陌生电话推销,“专”字仿佛成了“放心”和“有效”的代名词。但恰恰相反,权威研究显示,被所谓“专为您定制”“专为老年人”的保健品忽悠的人群,实际健康获益几乎为零。数据不骗人,一项覆盖27个省市的专项调查显示,被保健品欺骗的老年人,后悔率高达61%。
日常怎样防止被“专坑”保健品套路?医生有话要说
专家建议,守住健康和钱包,日常做好以下几点,能够有效规避“保健品陷阱”:
第一,查清成分,看清标签: 购买前,认真查验产品标签、批号和厂家信息。国家明令标识“本品不能替代药物”的,绝不可当成治疗疾病的药吃。
第二,认准权威,不信偏方: 所谓“秘方传承”“祖传世家”“包治百病”等宣传均缺乏科学依据。任何保健品都无法替代正规医学治疗,更不具备治愈慢病的能力。
第三,关注身体反应,及时就医: 一旦服用某产品后出现消化不良、头晕、心慌、肝肾功能异常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前往医院评估。切勿坚持自行加量加服或拖延,有时“小毛病”可能是大隐患。
第四,信息多渠道,家人共决策: 大型消费前可咨询医生、药师或家属,别盲目轻信免费讲座、电话推销。切记:越是“专属福利”“只限老年人”的产品,更应提高警惕。
第五,日常保健重在饮食运动,少靠辅助产品: 保健是个系统工程,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远比盲目服用保健品来得安全有效。哈佛大学一项历时7年的跟踪研究显示,保持每周5次30分钟的中低强度运动,能将慢性病风险降低24%,而非靠补品改善。
健康没捷径,保健不能靠一纸承诺或“专属秘笈”。若真遇到以“专”为名宣传的保健品,无论价格多高、广告多诱人,都请仔细辨别风险,“聪明用钱,清醒保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2022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分析报告》 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保健品抽检公告》 4. 《哈佛医学院健康指南(中文版)》 5.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6. 《中国药典(2020年版)》 7. 《老年健康知识手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