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注意过那些细节,人过了七十,连跟人打招呼都变成了一件需要小心翼翼的事?
我们总以为热情是对人最好的礼貌,其实不合时宜的热情反而会让自己难堪。
人就如同一棵槐树,老了之后,便要懂得,去修剪那枯黄的枝叶,将那有限的养分,稳稳地留给那些真正至关重要的部分。
莫言在《晚熟的人》里写道:“真正的人,是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七十岁后的沉默,何尝不是一种看透人生本质后的选择。
第一点是要及时“停止做晚辈的说教者”。这不是以前知识经验没用,而是代沟式对话的方式会产生距离感,您的知识经验在晚辈看来就他们现在已经用不上了,反而会起反作用的效果
您苦口婆心地教导,在年轻人眼里,就像是用小学去文言文一般,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相比于学习老文化走老路,年轻人更愿意学习新时代的里稀奇古怪的东西。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瞎指点年轻人,他们开口问的,知无不言,他们不问,便当作年纪大了,耳朵听不见,才是最好的状态。
第二点是要学会“主动与老友淡化联系”。这并非并非是人情淡漠,而是对彼此仅剩不多精力的体恤。更是对他人的尊重。
老哥们、老姐们见面,除了回忆过去,进行晚年攀比,便是抱怨子女生活境况,这种信息对撞式的怀旧,实际上是在相互消耗着各自的福分。
庄周曾说:“君子之交,淡若水。”最好的情谊并非频繁地联络,而是深切地体谅和理解。留存住自己生活的热情,这个时候也防止自己沦为他人负面情绪的发泄树洞。
第三点最为扎心,“不随意打招呼是防止看清人心时的尴尬”。您兴致勃勃地喊一声“老李”而对方头也不回,这种感受相较于孤独而言,更加扎心。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写道:“心外无物。”不必用热情证明存在,不必用寒暄换取认可。”
愿意和您打招呼的,热情回应;对您冷淡的,不去凑上前便是。
结语:人到晚年,最好的生活方式是懂得收放自如。把热情留给值得的人,把时间花在开心的人和事儿上。
不高估关系,不低估人心,淡淡地相处,才能少些失望,多些体面。七十岁后的“不随便打招呼”,并非冷漠,而是活得更加明白通透了。
守着一份耳边的清净,留着一份最后的尊严,在自己的生活节奏里找寻快乐,这才是最好的晚年时光,让自己舒服才是真正的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