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一批批高校实践队伍以“百千万工程”为指引,跨越城乡界限,带着专业知识与青春热忱,在平远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从趣味课堂点亮孩童眼眸到科技赋能激活乡村产业,从红色研学传承精神根脉到健康守护温暖百姓心田,高校学子以实干为笔,在平远的山水间写下了一曲青春助振兴的动人篇章。截至9月初,平远县共结对84支队伍117个项目,这份亮眼答卷的背后,是县镇两级的统筹发力、校地双方的深度融合,更是平远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生动实践。
广州中医药大学知风队到泗水镇开展“守护生命之光”社会实践活动。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突击队队员在田间地头体验劳作的苦与乐。
课堂洒光 用知识点亮童心未来
在东石镇的教室里,华南农业大学跃光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用7天时间,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移动知识殿堂”。开课前,队员们反复模拟课堂场景、打磨试讲内容,只为将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到最优。趣味英语课上,生动的游戏让枯燥词汇跳出课本;心理成长课上,情景扮演教会孩子勇敢对校园欺凌说“不”;多彩绘画课上,孩子们用色彩定格最难忘的课堂,指尖的颜料与满室的笑声里藏着纯粹的热爱。此外,爱国主义教育课借《万里归途》展现祖国力量,普法课以《二十一条》传递法治理念,十门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了望向广阔世界的窗口。
创意手工课上,华南农业大学跃光青年突击队队员带着孩子们动手创作。
广东医科大学晨星志愿服务队则在大柘中心小学,以“晨星星光号,健康探秘乐园”为主题,将非遗、健康科普与科学实践巧妙融合。非遗课堂上,船灯舞的历史与客家人的团结精神通过影像与讲解深入人心;“穴位寻宝”课上,孩子们按压合谷穴亲身体验中医智慧;科学实验课上,塑料瓶变胸腔、气球化为肺叶,抽象的人体结构变得直观易懂;趣味运动会上,九宫格接力、沙包靶盘游戏让欢声笑语回荡校园。6天时间,20余场特色课程惠及200余名儿童,为乡村孩子埋下了文化自信与科学探索的种子。
广东培正学院“云帆”乡村振兴实践团同样聚焦教育赋能,在八尺镇角坑村开启暖心支教。团队提前与镇团委、村委沟通,精准对接村里儿童的学习需求,不仅开设课业辅导课帮孩子们查漏补缺,还设计了趣味科普、手工制作等兴趣课程。在手工课上,孩子们用彩纸、黏土制作出家乡的山水模型;科普课上,队员们用简单道具演示“水的浮力”“光的折射”,让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课后,队员们还与留守儿童谈心,用耐心陪伴化解他们的孤单,让知识与温暖同时抵达孩子心中。
广东培正学院“云帆”乡村振兴实践团队员在八尺镇角坑村红色教育课堂上带领孩子们学唱爱国歌曲。
产业赋能 以专业激活乡村潜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在八尺镇樟田村,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联突击队找到了助力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大客丰酒厂的客家米酒香飘四溢,队员们化身“直播主播”,从产品特色讲解到直播话术设计,手把手协助酒厂员工打通线上销售渠道,一场直播便吸引上万点赞,让客家酒香顺着网线飘向全国。不仅“带货”,队员们更注重品牌塑造,通过镜头挖掘米酒背后的客家文化,让产品兼具“品质”与“故事”。走进亮晶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蓝莓基地,队员们近距离探寻现代农业的奥秘——基质无土栽培技术打破土壤限制,灌溉设备精准供给养分,机房实时监测生长环境,科技的力量让蓝莓品质稳居市场前列。在百香果园,队员们记录下“统分结合”的销售模式,见证一百多亩黄金百香果如何成为村民的“致富果”,用专业视角为产业升级提供新思路。
广州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智联未来突击队队员直播售卖客家米酒。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产业学院聚焦“数商兴农”,在平远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公益电商培训。王彩燕老师以《私域流量搭建——从0到1的社群运营全攻略》为题,为8个乡镇的100余名农村电商创业者拆解运营技巧,从社群构建到用户维护,从理论讲解到现场实操,让学员们掌握了打开线上市场的“新技能”。培训之外,学院还联动广州联通,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与竞岗指导,将“产学研用”的链条延伸至乡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助力平远特色产业“走出去”。
广州商学院北斗星突击队则在热柘镇为金银花产业“破局”。队员们深入礤上村调研,摸清金银花“野生生长、天然无添加”的优势,也发现包装简陋、渠道狭窄的痛点。他们发挥设计专长,以青绿色调呼应当地生态,强化“礤上金银花”地域标识,设计出兼具美学感与乡土情的包装。同时,队员们还协助村委对接线上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一朵朵金银花变成村民的“致富花”。
协同发力 县镇联动筑牢实践根基
这份校地合作的丰硕成果,离不开平远县各级部门的精心统筹与全力保障。自工作开展以来,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接待高校团队、亲自部署实践任务,以顶层设计为校地合作指明方向。各镇团委书记与团干们则化身“后勤管家”,从住宿安排、饮食保障到服务地点协调,事无巨细地解决团队遇到的各类问题,让高校学子能安心投入实践,沉浸式感受平远的热情与温度。
更重要的是,各镇立足自身实际,精准梳理“百千万工程”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产业提质发展、文旅深度融合、基层治理优化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充分挖掘本地生态、文化、产业资源优势,与高校的人才储备、技术实力形成“优势互补”。无论是东石镇对接高校开展支教服务,填补乡村素质教育空白;还是八尺镇、仁居镇联动团队调研客家娘酒、宣讲资助政策;抑或是差干镇引入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技术力量,探索富硒技术与农业产业的融合路径,每一项实践都紧扣镇域发展痛点,每一次合作都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真正让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生产力”,让校地协同的效能在产业升级、文旅推广、电商助农等领域充分释放。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朝阳先锋队队员们在村干部陪同下实地考察林下仿野生灵芝种植基地。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突击队队员与农户一起采摘差干镇特产朝天椒。
文:吴辉燕 钟文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