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导 读
亲爱的科学伙伴们,您是不是也觉得,人到中年,就像被压在“五指山”下?房贷车贷、孩子升学、父母养老,每一样都让人压得喘不过气,感觉自己就像人生的“锅底”,幸福感跌到谷底。这几乎是咱们这几代人的共识,也就是常说的“中年危机”和幸福感“U型曲线”。但现在,有科学家跳出来说:这套老规矩,不灵了!这可不是说中年人日子变好过了,恰恰相反,一个更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不是“锅底”变高了,而是“锅沿儿”塌了:年轻一代的心理困境,比我们当年严峻得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跟咱们每个家庭又有什么关系?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恒意
● ● ●
我们吃过的苦,孩子正以另一种方式“加倍”品尝?揭示一个让父母沉默的真相
怪事!那条熟悉的“人生U型谷”怎么被填平了?
咱们这几代人,脑子里都有一张默认的“人生路线图”——年轻时像出山的泉水,无忧无虑;三十来岁开始,压力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到了四五十岁,事业到了天花板,孩子正值青春期,父母身体又得时时操心,自己活成了“夹心层”,幸福感跌到“U”字的谷底。等熬到退休,才算松口气,幸福感慢慢回升。
可以说,一部“中年危机”史,就是一部在“U型谷”里挣扎的血泪史。但现在,这个咱们无比熟悉的剧本,被改写了!美国常春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的经济学家戴维·布兰奇弗劳尔,是个专门跟数据打交道的专家。他带着团队,把全球44个国家、将近200万人的心理数据翻了个底朝天,得出一个惊人结论:那条经典的U型曲线,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消失”!
先别高兴得太早,这可不是说中年人的日子变甜了。真相是:年轻人的日子,从一开始就太苦了... ...打个比方,以前我们的人生像走山路,总要翻过一个叫“中年”的、最累的垭口。现在呢?这条路从起点开始,就是一段长长的、看不到头的下坡路。不是垭口不险了,而是整条路的路基都出了问题。
我们的孩子,怎么活成了“小大人”?
如果说咱们当年的烦恼,是“如何拥有一辆车、一套房”,那现在孩子的烦恼,已经提前到了“如何在这个内卷的世界里活下去”。研究数据很扎心: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我们年轻时更焦虑、更抑郁、更迷茫。
这种现象,咱们可以叫它“心理早衰”。我们这代人,大多是到了中年,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身不由己”和“力不从心”。可现在的孩子,刚二十出头,本该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年纪,却已经开始琢磨“35岁危机”,念叨着“躺平”和“佛系”,过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您去看看身边,那些沉默寡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多了?
这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是愁滋味来得太早也太猛了!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复杂世界。从不断攀升的青少年抑郁率,到“空心病”的蔓延,都在提醒我们:“加料”接棒“中年危机”的,可能正是我们最疼爱的孩子。
到底是谁,动了年轻人的“快乐奶酪”?
好端端的,孩子们的快乐怎么就“贬值”了?是什么让他们稚嫩的心灵,变得如此脆弱?研究者们指出了几个咱们感同身受的原因:
第一,是“毕业即还贷”的经济压力。 咱们那个年代,找个工作单位,感觉这辈子就稳了。现在的年轻人呢?一毕业就要面对高昂的房价和“996”的“福报”。他们不是不想奋斗,而是很多时候,奋斗的尽头,可能还够不上一间一线城市的首付。这种巨大的不安全感,是让他们“快乐不起来”的底层逻辑。
第二,是“小红书”和“朋友圈”里的精神内耗。 咱们当年,最多是跟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比比成绩。现在的年轻人呢?一打开手机,朋友圈里在环游世界,小红书上人均貌美多金。这种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的“完美生活”,像一面哈哈镜,把现实的自己照得一无是处。这种“同辈压力”,可比咱们被父母念叨几句“别人家的孩子”,要猛烈一百倍。
第三,是心里下了雨,却没地方“躲雨”。 咱们中国人,向来不习惯谈论心理问题,总觉得是“想太多”或者“矫情”。这种文化,让很多孩子在遇到心理困境时,选择了沉默。学校的心理咨询室门庭冷落,父母又觉得“我们当年比你苦多了”,一来二去,心里的“小感冒”就拖成了“重症肺炎”。
从“U型”到“下坡路”,这盘棋我们该怎么下?
幸福曲线的变化,给咱们这些做父母的敲响了警钟:老经验不灵了,必须得换个活法,不光为自己,也为孩子。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咱们首先自己得稳住阵脚,别总把“还不是为了你”挂在嘴边,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更重要的,是改变沟通方式。别总用“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的老经验去说教,而是蹲下来,多听听他们到底在烦什么,怕什么。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对未来的思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
当然,光靠家庭远远不够。我们的社会,也该真正行动起来。能不能在学校里,把心理健康课当成和数理化一样的“主科”来上?能不能让年轻人看到,除了“考公考编”“挤进大厂”,还有更多元、更有趣的活法?这盘棋,关乎我们,更关乎未来。
恒意说两句:你的“难”,和孩子的“丧”
每个中年人,心里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扛着房贷车贷,为孩子的补习班焦虑,为职场的“被优化”提心吊胆。我们总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难的人。
但这份研究告诉我们,可能并非如此。我们的孩子,那些我们眼中“生在蜜罐里”的一代,正在经历一场我们看不见的“心理海啸”。我们怕的是“失去”,他们怕的是“从一开始就得不到”。我们为“守业”而苦,他们为“入门”而丧。
与其抱怨一代不如一代,不如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聊聊天。听听他的“丧”,也说说你的“难”。或许你会发现,你们面对的,是同一场人生的风雨,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理解了彼此的难处,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港湾,我们才能携手,一起在这不确定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那份安宁和秩序。
参考文献:
本文仅作科普分享使用,欢迎小伙伴们点、收藏、关注,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欢迎您把
介绍给周边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们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