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敏 封面新闻记者 马嘉豪
初秋清晨,重庆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千亩鱼塘波光粼粼。满载乌鱼的货车从高碑乌鱼集散中心出发,驶向160公里外的四川泸州。
该村村民周良文既是集散中心负责人,也是铜梁区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的64户养殖户之一。
基地养殖的乌鱼。
“合作社年产乌鱼2300余吨、年产值4500万元,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乌鱼养殖基地。”
高碑村及毗邻的石庙村素有养殖“四大家鱼”的传统,但从未有人养过乌鱼。
2008年,在广东闯荡多年的村民周运明发现乌鱼养殖市场前景广阔,于是联系亲戚周良文尝试引进。
首年试养仅收获300余斤,但经不断摸索,逐步扩大规模,最终实现产量30余万斤、产值近400万元。
工人对乌鱼过称后装车出货。
2012年,高碑乌鱼养殖股份合作社正式成立,推行“统一养殖规划、统一苗种繁育、统一饲料药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的“五统一”模式,有效解决散户养殖标准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随着规模扩大,鱼苗供应成为新挑战。原本依赖从广东空运,成本高、损耗大。
2015年,在水产部门支持下,周运明建起现代化鱼苗繁育中心,配备恒温补光设备,鱼苗成活率超80%,养殖成本降低30%,彻底结束空运历史。
工人对打捞上来的乌鱼进行分拣。
合作社还创新混养模式,配套“三池二坝”尾水处理和池塘鱼菜共生系统,建成30亩尾水净化设施,种植6万平方米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水质达标率100%,获评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合作社建立“从鱼苗到餐桌”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成功创建无公害食品,销售网络覆盖川渝14个区县,形成“基地直供+区域枢纽+商超订单”立体网络,并与永辉超市等签订长期订单,成为重庆乌鱼重要保供基地。
如今,“高碑乌鱼”已成为地理标识品牌,形成“铜梁养殖—重庆集散—成渝辐射”供应链,加速成渝农产品流通一体化。
数据显示,合作社累计带动周边100余农户就业,助村民年均增收5000元,年产值从500万元跃升至4500万元,乌鱼亩均收益从0.17万元提至2.8万元,成为铜梁水产业的标杆。
(图片来源于铜梁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