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美贸易这事儿,从2018年特朗普上台就开始闹腾,到现在2025年特朗普又回来了,感觉就是没完没了。
美国那边总觉得自己占理,先动手加关税,还不许中国还手似的,结果自己经济一出问题,就想着让中国帮忙稳住局面。
尤其是美债这块,中国持有的量在降,美国却巴不得中国多买点,现在还一边加关税一边提要求,这不是荒唐吗?
贸易战从2018年7月6日正式拉开帷幕,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主要是工业和科技产品。
中国那边也回应了,对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加税,但美国从一开始就强调自己的行动是“国家安全”需要,不允许中国简单对等反击。
结果呢,美国的关税清单越来越长,9月24日又对2000亿美元中国进口品加10%,后来升到25%。
到2019年底,美国对约3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关税,中国对1000亿美元美国出口品回应。拜登2021年接手后,这些关税没撤,反而在某些领域加码。
凯瑟琳·泰作为贸易代表,从2021年3月18日上任,就大力推动对华政策。她主导的Section 301调查,针对中国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实践,2024年5月14日宣布提高电动汽车关税到100%,半导体到50%,太阳能电池和钢材也加税。这政策执行起来,明显是想卡中国脖子,限制高科技出口和发展。
泰的政策不是空谈,她在2024年4月16日国会听证会上强调,要用贸易工具保护美国工人,减少对中国依赖。
结果呢,美国企业成本涨了,消费者买东西贵了,但中国企业也没闲着,转向东南亚建厂,供应链重组。
印太经济框架就是美国拉帮结派的一个例子,2022年5月23日启动,邀请14国参与,包括日本、澳大利亚、印度,但明确排除中国。
框架分四个支柱:贸易、供应链、清洁能源和公平经济,表面上谈合作,实际就是建一个不带中国的圈子,削弱中国在亚太的影响。
泰大力支持这个,到2023年11月旧金山APEC会议上,还推动谈判进展。2024年2月23日,她发布中国WTO合规报告,指责中国非市场行为,继续施压。
转到美国自己的麻烦,2023年债务上限危机闹得沸沸扬扬。1月19日,美国债务总额触顶,财政部长耶伦在国会作证,警告违约风险。
国会两党扯皮,5月谈判卡壳,股市波动大。6月2日,拜登签法案,暂停上限到2025年1月1日,避免了短期灾难。
但这事儿暴露美国财政窟窿大,债务总额从2020年的20.9万亿涨到2024年底的28.1万亿。中国作为主要外国债权人,持债量本就敏感。
2023年,中国持美债从年初的约8000亿美元降到年底的7570亿美元,2024年继续减持,到4月7570亿。2025年2月升到7840亿,但6月又回7560亿,整体趋势是多元化投资,不再像以前那么依赖美债。
美国官员私下里希望中国别减持,甚至多买点稳市场。2023年危机时,有议员说提高债务上限是给中国机会看美国笑话,但实际中国也怕美国违约,因为全球金融会乱套。
中国持债是基于经济利益,不是义务帮忙。美联储加息从2022年开始,2023年多次上调,试图控通胀,但银行体系遭殃,3月硅谷银行倒闭,储户挤兑。
美联储兜底,赔付存款上限25万美元,但财政压力更大。外国持债总规模2025年6月达9.13万亿,中国排第三,约7560亿。日本第一,英国第二。美国经济靠这些资金运转,却在贸易上对华下狠手。
2025年特朗普二度上台,1月20日就职,贸易政策更激进。2月4日宣布对所有中国进口加10%关税,3月又升到20%,4月8-9日一度提到84%甚至125%,后调整到基线10%加额外针对芬太尼的20%。
5月12日,宣布临时减关税到30%,中国对美商品降到10%,但这只是缓和,不是结束。7月10日,威胁再加税,8月11日延长暂停到11月10日。
9月,最高法院快轨关税案,特朗普修改范围,对中国光纤进口加税。中国回应,对美国光学纤维加关税。
平均关税率从2025年1月的2.5%涨到4月的27%,百年最高。特朗普说这是“互惠关税”,但实际是单方面施压,忽略中国已对等回应。
这政策对美国经济影响不小。贸易额从中国占比18%降到6%,但墨西哥涨121%,加拿大涨240%,韩国和台湾也大幅增加。
美国企业转单到越南、印度,供应链成本高,通胀压力大。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放缓,失业率微升,企业抱怨关税推高物价。
中国出口转向新兴市场,内需拉动,经济韧性强。特朗普的60%关税威胁,从2024年竞选时就提,现在部分落实,但市场反应是债券波动,股市回调。
荒诞的地方就在这儿,美国一边加关税卡中国科技、电动车、半导体,一边经济出问题就指望中国持债稳盘。
2023年债务危机时,美国官员通过渠道暗示中国别抛售,2025年特朗普上台后,债务上限1月1日重启,又得谈判,新一轮危机隐现。中国持债降到7560亿,不是恶意,而是风险管理。
美国总债务超36万亿,利息支出占预算大头,却还想让中国多投钱。这不是要求帮忙吗?中国外汇储备超3万亿,早就在分散投资,买黄金、欧元、日元,不再把鸡蛋全放美债篮子。
凯瑟琳·泰的角色值得说说,她作为首位亚裔贸易代表,本该中立点,但政策执行铁腕。2024年12月23日,启动新Section 301调查,针对中国海运、物流和造船业,说这是“非市场主导”。
2025年1月20日,报告指中国挤出外国企业,她推动行动。泰强调工人中心,但实际加剧摩擦,没帮美国工人多少忙。拜登时代,她反对取消贸易管制,推动印太框架,现在特朗普接手,继续她的路子。
全球看,这贸易战让大家头疼。欧盟、日本也跟风,对中国产品审查严,供应链重组花钱多。小国夹在中间,选边站队难。
2025年7月G7峰会,讨论对华投资审查,美国领头。中国则加强与东盟、RCEP合作,出口多元化。美债问题上,中国减持是理性选择,美国违约风险会波及全球,但中国已准备好,不会无条件帮忙。
说到底,美国的逻辑是霸权思维,想制裁中国发展,却离不开中国市场和资金。关税战打了七年,效果有限,美国制造业回流慢,成本高企。
中国经济转型,科技自立,持债策略稳健。现在特朗普2.0,关税更高,要求更荒唐,但中国不会被动挨打,会用WTO和双边谈判维护权益。
长远看,这对全球贸易是坏事,碎片化加剧,发展中国家遭殃。美国内部也分歧大,农民、企业叫苦,国会听证会上争论不休。
总的来说,美国的制裁逻辑是遏制中国崛起,但自己经济依赖中国,矛盾百出。帮忙不是义务,中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荒诞要求继续,贸易摩擦持久化,大家都得适应新常态。但中国韧性强,政策灵活,不会轻易让步。这就是现实,接地气地说,美国想两头占便宜,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