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到店里看车,发现一台去年还标价一万八的旧款电动车,现在涨到了一万九,不禁皱了皱眉。这种涨价现象,听起来奇怪,但其实背后暗藏了很多市场的潜规则和心理学的套路。再加上跟销售稍微聊了几句,才明白其实大部分的原因都不是商家单纯想赚快钱,而是政策和库存的逼迫,夹杂着消费者的焦虑和稀缺心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去年年底,某品牌库存的旧版电动车大概有200台,估算剩余量(体感)每个月只能卖掉不到20台,样本有限(估算/体感),但是这意味着库存整理成本挺高的。仓库中的那几百辆车,一个个就像压在心头的石头。你要说商家不想清掉?当然想,只不过最后销售期一到,要价就不能太随性。
这个最后的冲刺就是原因一:库存压力逼着他们提价。旧版车符合不上新国标的,实际上可能都不让上牌了(某些地区情况,估算地说),尤其是那些全封闭车体或超标的零件。所以商家一看没法卖新车,只剩旧车了,就得用销售技巧掩盖库存,给价格抬一点。
我记得有个修理工说过:你想想,能卖掉的都卖了,那剩下的就得拿价格吸引点人。我心想,这真不是单纯涨点价那么简单,有点像大投资,拼一把的心态。你会觉得,拿这几百块 offr 来补库存的亏损有点不值,但其实这是他们被政策绑住了手脚,不得不靠刁难旧货来维持收入。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没细想过,为啥旧车会变成稀缺品?我猜(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真的是供需失衡。你想,政策下,新能源计划推得那么快,旧车不能上牌,就变得稀有。市场上的存货少了,需求还是那么大,按理价格不会只涨几百元,至少涨个千起码吧?但实际上,商家还能靠心理价来操作,就是我这车不多了,快买啊。
人和人之间的心理作用很微妙。比如我一个朋友,去年还劝我快买电动车,他说:过几天别再买了,涨价了,得快点。这个紧迫感其实影响挺大。不少消费者脑子里,就会有一种买不到就后悔的感觉,甚至开始考虑抢最后一台。实际上,厂家也在暗示这是最后一批了,别错过。这样一来,旧车价一下子比之前要高出几百元。
再说,价格涨的逻辑,也不像商家想象得那么简简单单。有点像买房子,供不应求时不一定真贵,但大家都觉得这房子不多了,价格就会冲上天。这次卖旧车的,也用到了一点稀缺策略,借势拉升价格。
其实我也有点嫌麻烦,接受不了价高还得买的心情。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们(商家)其实很聪明。加价的背后,是库存成本的不断堆积,是市场对旧版车的逐步淘汰,也是真实需求的变动。一位销售说过:我们也想降,最后票子得落到自己口袋里。言外之意其实挺坦率。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国标车和旧款的差别还真不少。举个例子:新车的底盘设计用料更扎实,刹车、悬挂反应更灵敏,就像买个中档手机,性能上要更靠谱。而旧款就像旧手机,快用了几年,偶尔卡顿,但浏览网页还可以接受。可是在实际用车体验上,旧车的反应速度比新车慢一点点,我也试过滑快门时毫无反应,让人余悸。这里的差别,真不能用贵不贵或值不值一刀切,和供应链的优化和研发投入也有关。
这让我觉得,所谓的价格涨跌——其实能理解的角度还挺复杂。你不能只看商家想多赚点,还要考虑他们面对的库存成本有多沉。新国标的推行,像是一场门槛考试,让那些不符合的老车逐渐退出舞台,市场自然会出现一种剩余品的升值。但这会不会造成某种市场扭曲呢?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以现在的供应链逻辑,涨价其实也可以理解:车商不愿赔钱,把风险转嫁给了消费者。
问题来了:我真需要买旧车吗?它未来还能用几年?我听说,有些地方旧车一个季度都不好卖,除非不是上牌的前提。还是,买符合新国标的车,才长远安心吧?但可惜,不少人还是被优惠和心理末班车吸引了。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去年我顺便翻了下相册,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在拍旧车。那台车已经满脸岁月痕迹,车棚里布满灰尘,但他的文字却写最后一辆,等你来拿。那种稀缺感和急迫感,其实很有趣——就像小时候抢票一样,最后时刻才会显出价值。
旧版本电动车涨价,其实就是一场政策推手+库存压力+心理作用组成的市场游戏。但我有点纳闷:未来这种涨价还会持续多久?买个车,除了价格,最重要的还是真实的用车体验。
你们觉得,面对涨价,是不是都变得只看价格表了,还是要多琢磨琢磨车本身的实际体验?现在的消费者,是不是变得太会算计呢?你又会怎么选择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