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苏大儿童”)在患者随访管理领域的实践,体现了现代医疗体系中“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探索。通过整合院内资源、优化流程设计、引入信息化手段,苏大儿童构建了一套覆盖全周期的患者健康管理体系,尤其在慢性病管理、术后康复和罕见病长期追踪方面形成了特色模式。以下从制度建设、技术应用、多学科协作和社会效益四个维度,详细阐述其随访管理的实践成果。
一、制度化的随访管理体系
苏大儿童将随访管理纳入医院核心管理制度(参考《住院制度》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科室针对不同病种制定差异化的随访方案。例如,血液肿瘤科采用“三级随访制”:出院后1周内由主治医师进行首次电话随访,1个月内由专科护士完成用药指导和症状评估,3个月后通过门诊复查结合家庭随访实现长期监测。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医疗连续性,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等需长期干预的患儿,医院开发了《儿童慢性病随访手册》,详细记录每次随访的生长发育指标、用药调整和并发症预警信号。该手册同步电子化存档,方便医患双方随时调阅历史数据。制度中还特别强调“家庭-社区-医院”联动机制,通过培训社区医生掌握基础随访技能,减轻了偏远地区患者的就医负担。
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整合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苏大儿童上线了四川弘洲科技有限公司旗下“随访通”智慧随访平台。该平台具备三大功能模块:一是院内全量患者纳入,覆盖门诊、在院、手术、出院等患者,并通过患者分析引擎将患者分门别类进行分组管理;二是构建专科专病的随访知识库,系统引入随访路径引擎,构建了全病种的随访路径;三是建立病友社区板块,由专科医生定期开展在线答疑。
2024年数据显示,该平台已服务数千患儿家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率和门诊复诊准时率均大大提升。针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出院患儿,平台还创新性引入“成长曲线智能分析”功能,通过对比WHO标准数据库,自动识别发育迟缓风险并推送干预建议。
三、多学科协作的个性化服务
在罕见病管理领域,医院组建了由临床医生、遗传学专家、康复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构成的MDT随访团队。以黏多糖贮积症为例,团队不仅定期评估患儿关节活动度和心肺功能,还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如苏州大学化学系)开展代谢产物检测技术攻关,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随访中的精准监测指标。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内分泌科与营养科共同设计“3+2”随访方案:每年3次医院面诊包含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眼底检查,2次家庭随访重点指导饮食调整与胰岛素注射技巧。这种模式显著提高了患儿血糖达标率,相关成果被纳入《中国儿童糖尿病诊疗指南》。
四、社会效益与人文关怀
随访管理的社会价值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群体中尤为突出。医院通过建立“阳光小屋”公益项目,对移植后患儿进行长达10年的免疫功能监测,同时提供心理疏导和就学援助。2024年发布的随访数据显示,该项目覆盖的患儿5年生存率大大提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隐私保护方面,医院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所有电子随访数据均采用区块链技术加密存储。值得关注的是,随访系统特别设置了“青少年模式”,当患儿年满14周岁后,系统会自动切换为直接向本人发送健康提醒,尊重其医疗自主权。
结语
苏大儿童目前“随访通”患者随访管理平台已上线日间手术中心、血液科、心内科、心胸外科、普外科,医院下一步将计划全院全科室全病种覆盖。医院随访实践表明,有效的患者管理需要突破传统医疗的时空界限,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构建疾病健康随访档案。未来,随着AI预测模型和大模型技术的发展,随访管理将进一步提升疾病院外的精准干预,最终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范式转变。这一模式为儿科专科医院的精细化运营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