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刘震 通讯员 陶娜丽 王璐
近年来,平度市大力推动文化“两创”发展,立足非遗资源优势,打造流动的“非遗课堂”,构建“立体式”传播矩阵,以机制创新破解非遗传承难题,持续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走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平度路径”。
16项课程不收学费,尝试非遗保护新举措
“我们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组织成立平度市文化惠民志愿服务队,招募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组建师资团队,破解非遗夜校师资短缺难题,拟形成‘政府主导+志愿参与’协同机制。”平度市文明实践指导中心主任王美玲介绍。
依托平度市图书馆“24时香礼•传承•书房”打造的非遗夜校活动阵地,是实现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有益探索。据了解,非遗夜校坚持公益属性,通过教师志愿教学服务、公共文化场馆资源共享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制香、茶艺、面塑等16项课程仅收取基础材料费,不收学费等其它费用,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构建起可持续的非遗传承模式。
构建特色教学体系,激活非遗传承活力
在教学质量与人才培育上,非遗夜校的探索同样扎实。其采取“小班制+分班教学”模式,确保每位学员都能获得充分指导;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核心师资,通过“面传口授”的传统教学方式,让技艺传承更具温度。更值得关注的是,传承人会从优秀学员中择优收徒,培养某一非遗项目的正式传承人,为非遗活态传承持续储备后备力量。
此外,平度市还以“非遗课堂”为核心载体,创新开办“非遗夜话”公益课堂,进一步拓宽非遗文化传播路径。例如,新河镇依托当地特色草编文化,聘请非遗传承人开展授课,课程不仅包含草编技艺教学,还延伸至设计、营销等实用内容。在“指间大象”品牌的带动下,当地已形成草编产业集群,让群众靠着“炕头经济”实现增收,真正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与青少年绑定,打造“非遗传承”新场景
今年以来,平度市将非遗传承与青少年教育深度融合,持续推进“非遗进课堂”活动动。截至目前,该活动已覆盖35所学校,惠及近2万名学生。通过非遗历史讲解、传统工艺实操等课程,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草编、剪纸等非遗项目,在动手实践中筑牢文化认同,厚植非遗传承的青春根基。
为打破非遗传承的场景局限,平度创新探索“非遗夜校+”服务模式。一方面,组织非遗导师与夜校学员走进校园、景区、企业,开展非遗展示、技艺教学等活动;另一方面,推出线上非遗公益培训课程,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学习非遗技艺。此举成功将非遗夜校打造为集活态传承、文化传播、技能培训于一体的枢纽平台,拓宽了非遗传承的广度与深度。
下一步,平度市将继续拓展“非遗课堂”的覆盖广度和服务深度,推进“非遗+数字”“非遗+旅游”等融合项目,持续完善传承人培育机制和传播体系,打造一批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非遗品牌活动,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城市发展互促共进。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