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无人机测试基地内,科技人才操控设备刷新低空经济发展高度;羌绣工坊里,非遗传承人带徒传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田间地头,“新农人”用智慧农业点亮乡村振兴图景……近年来,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锚定“人才振兴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引才”筑巢、“育才”固本、“用才”增效、“留才”暖心的全链条举措,打破民族地区人才发展壁垒,让各类人才在羌山大地各展所长、各尽其能,绘就人才与产业同频、创新与发展共振的生动图景,为北川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90后“新农人”杨文(左)与专家在地里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
引才筑巢聚智,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水”
近年来,北川通过“博士工作站”平台,柔性引进四川农业大学茶树栽培育种专家团队,推动苔子茶新品种“落地生金”。团队运用现代科技全力挖掘优质茶种,目前已成功选育出“苔子茶1号”和“苔子茶2号”并授权推广。在2025年四川国际茶博会上,北川茶企一举斩获14项“金奖茶叶”,成绩斐然。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北川已建成21个博士工作站,柔性引进学部委员、博士及团队核心成员百余人,带动产业增收超10亿元。为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解决缺口,北川主动“走出去”,设立驻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站,持续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三招三引”深度融合。截至目前,“海纳北川 才聚羌山”系列招引活动已举办102场,年度引才增长率持续保持在30%以上,人才活水愈发澎湃。同时,北川举办了两场全国性低空产业大会,联合顶尖院所校企共建西南首家低空试验测试中心等创新平台5个,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刘大响院士等专家团队7支。
育才精耕沃土,让人才队伍长出“好苗子”
为进一步壮大茶产业人才队伍,北川创新构建“大师领衔+专班指导+平台孵化”三级培育体系,设立“羌茶非遗工坊”“苔子茶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传统技艺活态传承。如今,在吴红、牛义贵等技能大师的带领下,已培育超2000名制茶能手。
此外,北川还推出“菁苗淬炼”“禹羌薪火”等精准培育计划,通过“政府搭台+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模式,累计开展专题培训112期,覆盖3800余人次,培训领域从低空经济延伸至羌族非遗、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在绵阳飞行职业学院,“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为学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助力学员投身低空经济领域。
(“蓝鹰之星”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班迎来新一期学员)
用才人尽其才,为发展释放“强动能”
“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用好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在巴拿恰云珍羌绣振兴工坊内,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正指导20多名学员练习“锁针绣”技法,“政府每年专款支持‘师带徒’非遗技能传习,学员完成固定课时并通过考核后,便可享受传习补贴。”五年来,这样的传习所已在12个乡镇落地,累计培养出100余名高级绣娘。
与此同时,北川实施“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北川羌绣”品牌建设,联合东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纺专等高校开发了《羌绣图案及文创研究》《羌绣现代应用指南》等研究成果。一系列扎实的举措,让北川羌绣从业者从2008年的不足百人增至现在的2300余人,形成7个专业合作社和18家文创企业。产品种类从传统的服饰绣片扩展到家居、文旅等9大类1700余个品种,年产值达1.6亿元,带动从业人员户年均增收2.8万元。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万余亩。”杨文拍去手上的泥土,指着远处的加工车间说,“我们在那里生产自主研发的中药护肤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如今,杨文的企业带动万余名山区群众稳定增收,4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此外,北川还通过创新“文艺新村民”柔性引才模式,吸引作家、艺术家等文化人才扎根羌乡;组建名师、名医工作室,让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惠及千家万户。据了解,目前全县有各类人才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26%。
(羌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手把手指导学员练习羌绣针法)
留才暖心服务,让人才扎根有“归属感”
“人才公寓不仅环境优美、毗邻商圈,还提供了‘拎包入住’条件并出台了租房补贴政策。下一步,还将新增120套人才公寓。”北川县委人才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自实施“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以来,人才吸引力和留驻率显著提升。
在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北川更注重情感纽带建设,通过举办特色人才交流活动,让来自各地的人才感受家一般的温暖。乡村文艺人才寇毕妮说:“平时工作忙,通过参加‘青年联谊’‘人才沙龙’等活动,充分感受到了北川对青年人才的关怀。”一项项暖心举措,提升了北川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让人才在北川真正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柔性引才”汇聚顶尖智慧,到“分级培育”厚植本土力量,从“人尽其才”激活产业潜能,再到“暖心服务”筑牢留才根基,北川以“引育用留”全链条闭环,破解了民族地区人才发展的痛点难点。如今,各类人才扎根羌山,成为推动低空经济、非遗传承、现代农业等多元产业腾飞的“生力军”,不仅让“人才活水”持续滋养县域发展,更以“民族地区特色人才振兴路径”为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写下了生动注脚。
(赵兴明 文/图 北川宣 杨国华 杨容城 唐舒琪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