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任何一家大公司的招聘页面,几乎都能看到一条硬性规定:“要求985/211院校毕业”。无数优秀的年轻人,因为高考时的那一张试卷,被无情地拦在门外。
你或许会愤慨:这是歧视!难道我的能力、我后来的努力,都不如那一纸文凭重要吗?
从情感上,这的确不公平。但从商业逻辑和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大公司的这套筛选机制,冰冷而现实。
01 高考,是人生最残酷也最公平的一次能力认证
一位拥有十年招聘经验的HR总监@Tina说过一句大实话:“我们也知道‘第一学历’歧视不对,但校招季简历堆积如山,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成本去逐一甄别谁才是‘潜力股’。”
高考,是中国社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作弊成本最高、参与度最广的一次人才筛选考试。
它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个人的专注力、毅力、学习能力和在极端压力下的心态。能在这场残酷角逐中进入顶尖院校的人,大概率证明了他们在18岁以前,具备了超越同龄人的“硬核”素质。
对于大公司而言,“第一学历”是一个效率极高、成本极低的初筛标签。它不能保证选出最好的人,但能大概率避免选到最差的人。这是在庞大应聘基数下,一种无奈却最优的“风险管理”。
02 你所在的圈子,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网友@Leo,一位二本逆袭的创业者,却坦言支持大公司的做法。他说:
“我后来才明白,公司招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系统’。名校背后,是一整套强大的生态系统。”
在顶尖学府,你身边的同学是各省的状元翘楚,给你授课的是行业泰斗,你接触的讲座、项目、实习机会都远超普通院校。这四年的浸泡,塑造的是你的眼界、思维方式和人脉资源。
这种“圈层效应”带来的差距,往往是后天难以弥补的。招聘一个名校生,意味着他背后可能站着一群优秀的同学、一个权威的导师圈子,以及被顶级资源熏陶过的视野。这对公司来说,是巨大的隐性价值。
03 “第一学历”歧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捷径
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认知捷径”——大脑为了高效决策,会依赖一些简单的启发或标签来判断复杂的事物。
“名校毕业”就是一个最显著的正面标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招聘者默认这个标签背后代表着:高智商、强自律、好习惯和优资源。
这并不是说普通院校就没有人才。恰恰相反,很多后期爆发力强、有惊人创造力的人才都来自普通院校。
但问题在于,发现这些“潜力股”需要极高的鉴别成本和试错风险。对于追求稳定产出、规模化运作的大公司来说,它们更倾向于选择“确定性”,而不是“可能性”。
04 作为个体,我们如何破局?
如果你并非“第一学历”的受益者,抱怨规则不公毫无意义。最明智的做法,是认清规则,然后超越规则。
- 用“硬核作品”打破偏见:当你没有名校光环时,你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东西来证明自己——那就是你实打实的作品。无论是GitHub上星标无数的开源项目、一份详尽出色的行业报告,还是一个你从0到1做出的成功案例,都能让你的能力一目了然。
- 完成惊人的“二级跳跃”:如果第一学历是短板,就用更高的学历(如顶尖院校的研究生)或含金量极高的专业认证(如CPA、CFA)来证明你的学习能力依然顶尖。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能力复议”。
- 聚焦“非对称赛道”:避开那些极度看重文凭的传统领域。在互联网、新媒体、销售、创业等更看重实际能力和结果的行业,英雄完全可以不问出处。你的目标、韧性和创造力,在这里比一纸文凭重要得多。
- 转换视角:不必执着于进入那套僵化的系统。当你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足够耀眼的成就时,你会发现,不是你被它们筛选,而是它们会来邀请你。
商业世界不讲感情,只讲效率和风险。大公司对“第一学历”的痴迷,是一场基于概率论的理性计算。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命运已被注定。
规则可以用于筛选庸常,却无法定义非凡。
真正的强者,从不抱怨平台的门槛太高,他们只会让自己强大到,让所有门槛为之消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