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有人欢喜有人愁,分数理想的考生欢欣鼓舞迈进理想大学,高考失利的同学还在为以后的出路担忧,为了能让孩子在学历上镶金,家长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这时候就有中介主推的中亚、中东、非洲等“非主流”留学地,以低学费、低门槛及“考公进国企”的承诺,吸引了大量工薪家庭。
这类留学项目最核心的宣传点之一,是“留学成本与国内三本、大专相当”。
以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为例,年度总开支10万元以内,与国内民办本科每年两三万学费加杂费的花费看似持平,且能拿到“国际文凭”。但这种成本对比,显然忽略了隐性消耗。
不过中介口中的“基础费用”并非全部,若学生无语言基础,要么花时间读预科,俄语零基础者即便读一年预科,也未必能跟上专业课节奏。
要么选择“无忧套餐”,10万元的学术支持费,包含论文代写、课程翻译等,加上8000元中介费,实际支出已远超初期预算。
更不说部分家庭可能因担心孩子生活,额外承担的探亲费用、海外应急开支等,这些都让“低投入”的宣传打了折扣。
部分合作院校为中国学生单独开班,压缩学制,比如硕士从2年缩至1年。
看似“节省时间”,但短时间内能否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存疑,一年制硕士本就以“高效”著称,若再缺乏语言基础和充分的学习时间,很可能沦为“文凭速成”,学生实际获得的学术能力与国内同层次院校毕业生相比,未必有优势。
若学生因语言不通、学习适应困难导致挂科,反而会延长学业周期,原本计划的“4年本科”可能变成5年甚至更久,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这些机构打动家长的另一关键,是“留学镀金+国企就业+回国考编”的组合卖点,甚至用“中亚硕士进高校当讲师,花费仅为英国留学同事的1/5”这样的案例来让家长心动。
先看考公考编的“资格门槛”。一些机构强调合作院校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名单上,这确实是回国考公的基础条件,但“有资格”不代表“有优势”。
公务员考试中,岗位要求往往不仅看学历,还看专业匹配度、实践经历,部分热门岗位甚至会注明“优先考虑国内重点院校毕业生”或“要求相关领域工作经验”。
对于高考分数不理想、在海外学习期间可能依赖“论文代写”等支持的学生,若专业知识不扎实,即便手握“国际文凭”,在笔试、面试中也难敌国内扎实备考的竞争者。
更重要的是,考公的核心竞争力是考试成绩和综合能力,而非单纯的“留学背景”,中介将“认证文凭”等同于“考公优势”,显然夸大了学历的作用。
国企对留学生的招聘,同样看重专业能力,比如能源类国企需要石油工程、地质勘探专业人才,基建类国企需要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若学生在海外攻读的专业与国企业务不匹配,即便熟悉当地情况,也难以入职。
为了让家长放心,还有机构推出了“无忧套餐”,包含课程翻译、论文代写、答辩辅导等“全程护航”服务。
“论文代写”本身就是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即便在海外部分院校,这种行为一旦被发现,也会面临挂科、退学甚至取消学历认证的后果。
中介宣称“百分百能毕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部对海外学历认证的审核趋严,以及海外院校对国际学生学术规范的重视,这类“灰色操作”的风险越来越高。
此前已有案例显示,部分学生因依赖中介代写论文,毕业时被校方查出学术不端,不仅拿不到文凭,还浪费了几年留学时间和金钱,得不偿失。
留学的核心价值不仅是拿一张文凭,更在于通过独立学习、跨文化交流,提升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若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有学习难题都靠中介“包办”,相当于失去了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
回到国内就业或继续深造时,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学习能力,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高考失利不等于人生失利,无论是选择国内高职高专、民办本科,还是前往中亚、中东等“非主流”国家留学,核心都在于是否能让孩子在适合的环境中提升自我。
对于工薪家庭而言,与其被中介的“低投入高回报”宣传吸引,不如冷静分析、理性决策,让留学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焦虑下的“盲目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