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刘先生,你的简历我看了,大专学历,工作经验也不算特别突出。"王总推了推眼镜,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质疑,"但你在薪资期望这一栏写的是6万底薪,这个数字是不是有点..."
"王总,我知道您在想什么。"刘志强没有丝毫退缩,声音平稳而自信,"6万确实不低,但我有我的理由。"
王总冷笑了一声,靠在椅背上:"那你倒是说说,一个大专生凭什么要6万底薪?"
"给我五分钟时间。"刘志强从包里掏出一个文件夹,放在桌上,"如果我说服不了您,我立刻离开,绝不纠缠。但如果我说服了您..."
王总看着这个年轻人的眼神,心中涌起一丝好奇,他倒要看看这个大专生能说出什么花来。
01
刘志强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衬衫,目光扫过面试室里的每一个人。除了王总,还有HR小李坐在一旁,手里拿着记录本,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疯了?"刘志强笑了笑,声音里带着一种说不出的从容,"一个大专生,在这个满街都是本科生、研究生的年代,居然敢开口要6万底薪。"
小李忍不住咳嗽了一声,偷偷看了王总一眼。她做HR三年了,见过各种奇葩的求职者,但像刘志强这样的还真是头一回。
要知道,今天来面试的其他几个候选人,清一色的名校毕业生,简历漂亮得让人眼花缭乱,可他们开出的薪资期望也不过5万左右。
王总翻了翻桌上的其他简历,故意让刘志强看到那些光鲜亮丽的学历背景。
"刘先生,你看看这些人的简历,985、211的一抓一把,还有海归硕士。"王总的语气变得更加尖锐,"他们都没敢要6万,你凭什么?"
刘志强没有去看那些简历,而是直视着王总的眼睛:"王总,您觉得学历代表一切吗?"
"至少代表了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王总毫不客气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面试?直接看学历不就行了?"刘志强反问道。
这话让王总微微一愣,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思维如此敏捷。
刘志强继续说道:"您愿意给我五分钟,说明您心里也清楚,真正的能力不能只看一张纸。"
小李在一旁暗暗点头,这个大专生说话倒是挺有道理的。
王总的手指在桌面上轻敲着,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
"好,五分钟就五分钟。"王总看了看手表,"但我提醒你,我见过太多自以为是的年轻人,最后都是一场空。"
刘志强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了他的"表演"。
"王总,您知道什么叫逆向思维吗?"
"当然知道。"
"那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一个大专生敢在一堆名校生面前要最高的薪水?"刘志强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要么我是个疯子,要么我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王总的眉头皱得更深了,他开始对这个年轻人产生了一丝兴趣。
刘志强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三年前,我从一所不知名的大专毕业,那时候我也和其他人一样,拿着简历到处碰壁。"
他转过身,脸上带着一种复杂的表情:"第一份工作,月薪2800,干了半年,老板说我学历不够,不给转正。第二份工作,月薪3500,干了八个月,又因为学历问题被辞退。"
小李听得心里有些难受,她想起了自己刚毕业时的艰难岁月。
"那时候我想,既然学历是我的短板,那我就要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十倍。"刘志强的声音变得坚定起来,"我开始疯狂地学习,每天晚上11点下班,回家还要学到凌晨2点。"
王总原本想打断他,但听到这里,还是选择了继续听下去。
"周末别人在休息,我在图书馆。别人在娱乐,我在网上找各种教程。别人在抱怨工作累,我在思考怎么把工作做得更好。"
刘志强的声音里带着一种感染力,连一直在记录的小李也停下了笔。
02
"说了这么多,还是没有说到重点。"王总看了看手表,"时间过去一分半了。"
刘志强点点头:"您说得对,现在说重点。"
他回到座位上,从包里掏出一个平板电脑,熟练地打开了一个应用程序。
"王总,您的公司主要做什么业务?"
"数据分析和营销策划。"王总有些不耐烦,"这些基本信息你面试前应该了解过。"
"我当然了解过,而且了解得很深入。"刘志强将平板转向王总,"这是我对贵公司过去两年业务数据的分析报告。"
王总愣了一下,他没想到一个面试者会做这种程度的准备工作。
屏幕上显示着一个复杂的图表,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曲线让人眼花缭乱。
"你是怎么拿到我们公司的业务数据的?"王总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公开渠道。"刘志强回答得很坦然,"您的公司虽然没有上市,但作为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很多数据都可以通过行业报告、客户反馈、招标信息等渠道获得。"
小李凑过来看了一眼,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量,绝对不是一个人几天能完成的。
刘志强继续说道:"从这些数据中,我发现了三个问题。"
他滑动屏幕,指着一个下降的曲线:"第一,你们的客户留存率在去年下半年开始下滑,特别是中小企业客户。"
王总的脸色变了变,这个数据确实是公司最近比较头疼的问题。
"第二,你们的营销成本在不断上升,但转化率却在下降。"刘志强又指向另一个图表,"这说明现有的营销策略需要调整。"
"第三呢?"王总忍不住问道。
"第三,你们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的竞争力。"
这话说得王总心里一沉,因为这正是他最近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刘志强关掉平板,看着王总:"这些分析,我花了两个星期的业余时间完成。而且我还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小李忍不住开口问道。
"当然。"刘志强淡然一笑,"不过这涉及到具体的商业策略,我觉得应该先谈好待遇再说。"
王总被这话噎了一下,这个年轻人还真是敢说敢做。
"你继续说,我在听。"王总强压住心中的惊讶。
刘志强站起身,在面试室里缓缓踱步:"王总,您觉得什么样的员工最值钱?"
"能创造价值的员工。"
"那什么叫创造价值?"
王总想了想:"能给公司带来收益,解决实际问题。"
"没错。"刘志强停下脚步,"而我要的6万底薪,就是基于我能创造的价值来定价的。"
他重新坐下,语气变得更加自信:"我知道您现在心里在想什么,一个大专生,凭什么说能创造价值?"
王总确实是这么想的,但他没有说出来。
"因为我花了三年时间,专门研究了一个领域。"刘志强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一个被很多人忽视,但却极具潜力的领域。"
"什么领域?"小李好奇地问道。
刘志强看了看手表:"还有两分钟,我长话短说。"
03
"中小企业数据化转型。"刘志强说出了这个词,语气中带着一种特殊的自信。
王总眉头一皱:"这个概念现在很热门,做的人也很多。"
"热门不代表做得好。"刘志强摇摇头,"大部分人都在往大企业身上扑,因为单子大,利润高。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
"什么事实?"
"中小企业的数据化需求更迫切,而且更愿意为见效快的方案买单。"刘志强的声音变得有些兴奋,"关键是,现在市面上缺少真正懂中小企业痛点的服务商。"
王总的心里开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这个年轻人说的话,似乎触及到了什么。
刘志强继续说道:"我这三年,深入研究了超过200家中小企业的运营模式,总结出了一套专门针对他们的数据化解决方案。"
"你一个人研究了200家企业?"小李瞪大了眼睛。
"当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刘志强笑了笑,"我用各种方式接触这些企业,有的是做兼职,有的是做咨询,有的是做朋友。总之,我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
王总开始认真地审视这个年轻人,他发现刘志强身上有一种很多名校生都没有的东西——实干精神。
"那你的解决方案有什么特别的?"王总问道。
刘志强的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王总,这就是我的核心竞争力了。简单说几点吧。"
他竖起一根手指:"第一,我的方案不需要企业大规模更换设备或系统,而是在现有基础上优化。"
"第二,见效周期短,一般3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第三,成本可控,中小企业都承担得起。"
每说一点,王总的眉头就松一分,因为这些确实是中小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听起来不错,但光说不练假把式。"王总故意挑刺,"你有什么证明吗?"
刘志强早就等着这个问题了:"当然有。"
他再次打开平板,调出另一个界面:"这是我过去一年帮助的几家企业的数据对比。"
屏幕上显示着几组对比图,每一组都显示了明显的改善趋势。
"这家餐饮企业,通过我的方案,营业额提升了35%,成本降低了20%。"
"这家制造企业,库存周转率提高了40%,订单响应速度提升了50%。"
"还有这家服务企业..."
王总越听越震惊,这些数据如果是真的,那这个年轻人的能力确实不容小觑。
"等等。"王总打断了他,"你说这是你过去一年的成果?那你当时的工作性质是什么?"
刘志强的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兼职咨询。我的正职工作只是维持基本生活,真正的精力都放在了这些项目上。"
"兼职?"小李惊呼道,"你是说你是在业余时间完成这些项目的?"
"是的。"刘志强点点头,"因为我知道,只有真正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才有资格谈薪水。"
王总深深地看了刘志强一眼,他开始明白这个年轻人为什么敢要6万底薪了。
"时间差不多了。"刘志强看了看手表,"最后一分钟,我想说的是..."
他站起身,眼神变得无比坚定:"我要6万底薪,不是因为我狂妄,而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价值。我可以在第一个月就为公司带来超过这个数字的收益。"
王总的心里已经开始动摇了,但职业习惯让他保持着面无表情。
"而且,我还有一个更大的计划。"刘志强的声音变得低沉而神秘。
就在这时,刘志强从文件夹中缓缓取出一份厚厚的资料,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数据和图表。
"王总,这是我过去三年独立完成的一个项目成果。"他将资料轻轻推向王总。
王总原本漫不经心地接过资料,可当他看清楚上面的内容时,整个人瞬间坐直了身体。
他快速翻阅着每一页,眼神从质疑变成了震惊,再从震惊变成了不敢置信。
旁边的HR小李也凑过来看,顿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整个面试室突然安静得可以听到心跳声。
当王总看到最后一页的那个关键数字时,他彻底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