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各位,最后一个问题。"王总监放下手中的简历,锐利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六个人,"什么最重,什么最轻?"
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
刚才还侃侃而谈的几位海归硕士、博士们,此刻全都皱起了眉头。有人张了张嘴,又闭上了。有人低头沉思,有人抬头望着天花板。
坐在角落里的李明华握紧了手心里的汗,他知道,轮到自己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在场所有名校毕业的精英们都沉默了。
01
上午九点整,恒泰集团总部二十三楼的会议室里,一场关键的面试正在进行。
"请进。"
随着王总监清冷的声音响起,六名应聘者依次走进了这间装修精致的会议室。落地窗外是整个城市的繁华景象,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李明华是最后一个进来的。他穿着一套略显陈旧但洗得很干净的西装,手里紧握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当他看到其他五个人时,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坐在他左边的是陈思雨,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一头齐肩短发,浑身散发着精英的气质。她正在翻看着iPad上的资料,时不时还用英文做着标记。
右边是张凯文,哈佛商学院博士,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西装笔挺,领带打得一丝不苟。他正在和对面的刘雨辰低声交谈着什么,两人都是海归背景。
"好的,各位都到齐了。"王总监是个四十多岁的女性,短发干练,眼神犀利,"我是人事部总监王梅,今天负责这场面试。首先,请大家做个自我介绍吧。从陈思雨开始。"
陈思雨优雅地站起身,声音清脆:"我叫陈思雨,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美国有三年的投资银行工作经验,主要负责跨国并购项目。我认为我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技能,能够为恒泰集团的海外扩张提供有力支持。"
"很好。"王总监点点头,"张凯文。"
张凯文站起身,胸有成竹:"我是张凯文,哈佛商学院博士,专攻战略管理。**发表过十二篇SCI论文,曾在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高级分析师。**我相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帮助恒泰集团制定更加科学的发展战略。"
接下来的几个人,要么是清华北大的硕士,要么是海外名校的博士。每个人的简历都闪闪发光,让人眼花缭乱。
"李明华。"王总监的声音传来。
李明华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他能感受到其他人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打量,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视。
"我叫李明华,毕业于江城理工大学,本科学历,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他的声音有些发紧,"毕业后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两年销售,虽然没有海外经历,但我对市场有着敏锐的嗅觉。"
话音刚落,李明华就听到了几声轻微的嗤笑声。陈思雨和张凯文交换了一个眼神,眼中的意思很明显:这种背景的人也敢来应聘?
王总监面无表情地记录着什么,然后抬起头:"好的,现在进入正式的面试环节。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陈思雨。"
陈思雨立刻站起来,流利地说道:"从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前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新兴市场的崛起与传统发达国家的调整并存,这为跨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认为企业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既要抓住新兴市场的增长红利,也要防范汇率波动等风险。"
"很好。"王总监点头,"张凯文?"
张凯文推了推眼镜:"我同意陈思雨的观点,但我想补充一点。**根据我在哈佛的研究,当前经济的核心特征是数字化转型。**企业必须拥抱新技术,否则将被时代淘汰。我们应该建立数字化的商业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决策过程。"
其他几个海归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得头头是道,引经据典。
轮到李明华时,他站起身,有些紧张地说:"我觉得经济形势再复杂,最终还是要回到消费者身上。**不管是什么高大上的理论,如果消费者不买账,一切都是空谈。**我在做销售的时候发现,现在的消费者更加理性了,他们需要的是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陈思雨忍不住摇了摇头,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种浅薄的理解,和她们在国外学到的前沿理论相比,简直就是小学生水平。
王总监继续问了几个专业问题。关于企业管理,关于市场分析,关于财务规划。每一个问题,海归们都能给出专业而详细的答案,而李明华的回答总是显得简单直白,缺乏理论深度。
02
面试进行到一个小时的时候,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海归们越来越自信,他们的回答越来越精彩,不时还会引用一些国外的案例,用几句英文来展示自己的国际化水平。而李明华则显得越来越紧张,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李先生,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你有什么看法?"王总监的目光落在李明华身上。
李明华咽了咽口水,缓缓站起身:"我觉得企业文化不是口号,是要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中的。**就像我之前工作的那家小公司,老板总是说要以客户为中心,但实际上却总是想着怎么多赚客户的钱。**这样的企业文化就是假的。"
张凯文忍不住插话道:"李先生,你说的这些确实是问题,但我觉得你的理解还是太表面了。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系统性的方法论,需要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在哈佛的时候,专门研究过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这套理论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更加科学的文化体系。"
"是的。"刘雨辰也点头附和,"我在伦敦政经学院学习的时候,教授就说过,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有跨文化的视野。现在是全球化时代,如果还用传统的思维来理解企业文化,肯定是行不通的。"
陈思雨也加入了讨论:"我觉得可以引入美国那套企业文化评估体系,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文化建设的效果。这样既科学又实用。"
李明华坐在那里,听着他们用各种专业术语和外国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心里越来越没底。他们说的那些理论,自己连听都没听过,更别说理解了。
王总监静静地听着,偶尔点点头,但表情始终很平静,看不出她的真实想法。
"好的,关于专业问题的讨论就到这里。"王总监看了看手表,"现在我想问一个不同的问题。"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王总监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声音平静而有力:"各位都是高学历人才,见多识广。那我想问问大家,什么最重,什么最轻?"
这个问题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刚才还侃侃而谈的海归们,此刻全都皱起了眉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透露着某种深意。
张凯文率先开口:"这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重和轻是相对的概念。比如说,黑洞的密度最大,所以最重。而真空中的物质密度接近于零,所以最轻。"
王总监点点头:"还有其他观点吗?"
陈思雨沉思了一会儿:"我觉得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比如说,责任最重,因为它承载着一个人的品格和担当。而虚荣最轻,因为它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有意思。"王总监依然面无表情,"还有吗?"
刘雨辰试探性地说:"从文学的角度来看,也许爱情最重,因为它能让人生死与共。而谎言最轻,因为它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其他几个海归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知识最重,无知最轻。有人说承诺最重,空话最轻。有人说生命最重,虚无最轻。
每个人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王总监的表情却越来越严肃。
"李明华,你呢?"王总监的目光最后落在了李明华身上。
李明华感受到了所有人的目光,有期待,有好奇,更多的是怀疑。陈思雨甚至在心里想:这个本科生能说出什么深刻的见解?
03
李明华缓缓站起身,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声。
刚才那些海归的回答,每一个都显得那么有学问,那么有深度。而他,一个普通的本科毕业生,能说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答案呢?
他深吸了一口气,环视了一圈会议室里的人。陈思雨正用一种审视的眼神看着他,张凯文则是一副等着看笑话的表情。其他几个人的眼中,都透露着同样的信息:你一个二本毕业生,能有什么高见?
"我..."李明华的声音有些发颤,"我需要想一想。"
"当然,你可以慢慢想。"王总监的声音很平静,但李明华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安静。只能听到空调的嗡嗡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汽车鸣笛声。
陈思雨看了看手表,眼中闪过一丝不耐烦。这种等待对她来说简直是浪费时间。一个本科生,能有什么深刻的见解?还不如早点结束面试,宣布结果算了。
张凯文也在心里暗自摇头。哈佛博士的身份让他充满了优越感,他觉得这个问题对于自己这种高学历人才来说都有一定难度,更别说一个普通本科生了。
刘雨辰甚至开始考虑一会儿面试结束后去哪里吃午饭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场面试的结果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
王总监静静地坐在那里,手指轻敲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她的表情依然很平静,但眼中却闪烁着某种期待的光芒。
李明华闭上了眼睛,脑子里闪过了很多画面。
慢慢地,李明华睁开了眼睛。他的眼神不再紧张,而是变得坚定而清澈。
"王总监,我想好了。"李明华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很清晰。
"请说。"王总监微微前倾,显然对他的回答很感兴趣。
其他几个人也都看向了李明华,有人甚至露出了嘲讽的笑容。他们在等着看这个"土包子"出丑。
李明华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开口:"我觉得..."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响,每一个字都清晰可闻。随着他的话语,陈思雨脸上的不屑表情开始变化,张凯文也慢慢收起了嘲讽的笑容。
王总监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然后是深深的震撼。
其他几个海归也都愣住了,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个看起来最不起眼的本科生,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然而,当李明华说完那句话的时候,在场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