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新一轮谈判在欧洲拉开序幕,现场空气都绷得紧紧的,就在这当口,特朗普冷不丁在社交平台发了篇长文,少见地坦言美国有些领域已经跟不上了,这态度在他身上可不常见。
美方代表团到了马德里就玩起老一套:一上来先抡起制裁棒子,直接点了23家中国科技和航运企业的名字,想造出高压气场,硬逼中方在谈判里松口。
可美国这回的计划没能得逞,中方马上拿出反制手段,宣布调查美国芯片反倾销,这一刀正戳中美国产业的要害,清楚表明北京没打算服软,而是做好了硬碰硬的准备。
中方代表团由何立峰带队,他在会场上的表现可谓沉稳干练,尤其是在稀土和关税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中方态度坚定,没有任何模糊空间,更没有丝毫退让的迹象。
这种不慌不忙的姿态,与美方急于求成、想快速止损的心态,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原本以为靠恐吓、制裁就能把气势压住,但在中方的坚定立场下,效果大打折扣。
各种条件、威胁抛出来后,对面就是一堵铁墙,根本撼动不了,更让美方头疼的是,他们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
特朗普政府一再呼吁欧盟和G7盟友联手加征关税,试图搞“围堵中国”的阵势,但到现在,没有任何一个盟友明确站出来支持,所谓的“群殴”并没成型,美国只能单打独斗。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国内的司法体系也在给白宫添堵,就在谈判前不久,美国上诉法院裁定“对等关税”政策违法,这相当于直接把白宫的一项核心施压工具锁死,没有法律依据,再想随意动关税就变得难上加难。
就在马德里谈判陷入僵局时,特朗普突然在舆论场投下一颗“炸弹”,这次他的口吻出奇地低调,不再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高亢口号,而是承认美国在某些领域已经落后。
他专门说起制造业不景气,举的例子就是造船业,过去一天就能完工一艘船,现在倒好,一年下来说不定一艘都出不来。
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在暗示中国在制造速度和效率上已经超越美国,除此之外,他还点名了计算机和火车制造领域,美国也早已不再领先。
这番言论表面上像自我反思,实际上更多是一种政治策略,随着中期选举临近,贸易战对国内产业造成的反噬逐渐显现,农民和工人这些特朗普曾经的核心支持者耐心正在消耗。
很明显,他得先在舆论上铺垫铺垫,为可能要变的政策打个底,也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为了装出 “在解决问题” 的样子,特朗普还拿出了个所谓的方案。
欢迎外国企业来美国投资,但前提是必须雇佣并培训本地工人,他的想法是美国企业可以“偷师学艺”,最终超越这些外国公司。
问题是,这个方案几乎不可能实现,过去几年美国政府不断刁难移民、对外国商品加征关税,外界对美国的信任早已大幅下降,再加上复杂的签证和安全审查制度,谁会愿意花钱培养自己未来的竞争对手?
从商业逻辑上看,这根本不现实。
马德里谈判不只是实力的比拼,更像一场心态和时间的赛跑,而现在,很明显时间并不站在美国这边,一个关键节点是11月,临时关税暂停协议就要到期。
如果双方没在此之前达成新协议,可能会迎来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关税战,这对两国都是沉重的冲击,但对美国来说压力尤其大。
中期选举快到了,特朗普需要拿出一份“成绩单”,否则他的政治基本盘可能进一步动摇,这种紧迫感让美方在谈判中显得焦躁和被动,他们急着“止损”,希望快速达成协议,但对手却一点也不着急。
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耐心更显沉稳,经济上有足够缓冲,不会为了短期里让一步就丢了核心利益,谈判时中方明确表态:能谈,但美方必须动真格,不能只靠嘴说的空头承诺。
这种从容让中方在节奏上牢牢掌控主动权,背后反映的是两国实力天平的变化,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是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特朗普政府越是想靠贸易施压、政治表演来改善现状,就越发现自己手里的牌越来越少,当中国在稀土等关键领域占据主动,而巴西、加拿大等国在贸易上也强硬起来,美国才意识到它的筹码正在消耗殆尽。
在马德里,特朗普政府在谈判桌上想强硬施压,却发现效果不佳,在社交媒体上试图示弱,为自己留退路,却因政策虚伪和信誉受损而难以说服别人。
这种“双重战场”的表演,暴露出当一个国家同时面对长期结构性问题和短期政治压力时,其政策会有多么矛盾和扭曲。
最终,决定这场博弈走向的不是口号和表演,而是长远战略和耐心,谈判桌上的冷静对峙,比社交媒体上的喧嚣更有分量,中美博弈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考验的是谁能坚持战略智慧,谁能真正掌控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