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美之间的交锋可谓风起云涌。
一边是双方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坐在谈判桌前针锋相对;另一边,特朗普却在会谈开始前接连对中国打出三记“重拳”,动作之密集、言辞之激烈,令国际社会为之侧目。
可讽刺的是,这种看似强硬的“组合拳”,不但没能真正压住中国的气焰,反而让外界看到了美国的焦虑与底气不足……
特朗普的第一招,就是打关税牌,而且是加大号的威胁。
对中国加税,还不满足,他直接鼓动欧盟也跟上,对中国商品一起加征100%关税。
这个做法,一眼就能看出他的算盘——单靠美国对抗中国,代价太大,所以要把欧洲也拉进来,搞个围堵联盟。
可问题是,欧洲国家的经济利益跟中国深度捆绑,像德国、法国的制造业,还有意大利、西班牙的出口产业,跟中国市场关系密切。欧盟要真跟着美国这么干,不啻于割自己的肉。
所以消息放出来,布鲁塞尔回应相当冷淡,德法甚至连明确的支持话都没说,更多是含糊其辞。
而这就说明,特朗普第一招看着响亮,其实是虚张声势。
不仅如此,在此次马德里会谈开始之前,美国商务部直接把23家中国企业和机构列入出口管制清单,理由依旧是所谓“威胁美国国家安全”。
但明眼人都清楚,此举不过又是特朗普“极限施压”策略的重演。
而这背后延续的是特朗普时期的一个战略——通过掐技术、断供应,来遏制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自主发展。
特别是在芯片、高端制造等领域,美国一直试图掌握上游资源,然后限制中国拿到核心技术。
不过现实情况是,中国近几年在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上突飞猛进,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已经大大减少了对美企的依赖。
只是,这种封锁短期可能会带来障碍,但从长远看,反而在逼着中国的科技企业加速自研、加强产业链本土化。
第三招,是军事施压——宣布在日本部署“提丰”导弹系统,射程覆盖中国沿海。
此举主要是战略威慑,美国想借这个姿态告诉中国:经济谈判我可以施压,军事领域我也能有所动作。
但事实上,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早就是常态化的,光是冲绳的美军基地就够敏感了,多一个导弹系统并不改变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
而且,日本、韩国在军事上配合美国,更多是基于同盟体系的“被动跟随”,一旦牵涉到真正的对华对抗,这些国家也会顾虑经济风险。
所以可以看到,特朗普的三招虽然声势浩大,但更多是在制造谈判筹码,用来配合马德里的谈判桌博弈。
既然三招都是虚实结合,我们就得看清——这套极限施压,目的并不是要“立刻翻脸”,而是想在谈判中多捞好处。
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也可以看出美国藏在这一套打法背后的焦虑……
最近几年,美国已经越来越清楚,单凭自己,没法在所有领域压住中国的上升势头。
从贸易到科技,从产能到基础设施,中美差距在快速缩小,有些领域甚至中国已经领先。
这让美国传统的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于是它必须通过拉人结盟的方式来增加筹码。
美国呼吁盟友一起“围堵”中国,效果非常有限。
比如这次要求欧盟加征关税,欧盟内部的顾虑很现实:一方面,不想得罪中国市场,因为中国是欧洲制造业的重要买家;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喜欢特朗普那种“逼着选边站”的姿态。
更何况,欧盟自己最近的经济问题不少,扩大和中国的经贸摩擦对他们毫无好处。
此外,在打出极限施压的同时,特朗普团队还向中方释放访问和对话的信号。
可是,这种“又打又谈”的做法,不是矛盾,而是套路——通过高调的对抗态势,提高谈判的“起点”,然后在桌子下讨价还价,争取更多条件。
但问题在于,这种表演式的政治策略有个硬伤——国内外听众看多了,就会开始怀疑它的真诚程度。
美国国内的很多政治动作,本质上是演给选民看的,即便在对华政策上,也夹杂了大量国内政治算计。
特朗普知道,对中国强硬能刺激部分选民的情绪,所以即使知道这些招数难以真正撼动中国,他也会高调放出来。
而这种“对内更多、对外有限”的模式,其实是美国当前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
面对特朗普的连环动作,中国并没有被节奏带乱,反而表现出非常强的战略定力与精准反制。
首先,立场上明确反对一切形式的经济霸凌,并在第一时间通过正式渠道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此外,中国依法对美方不合理举动进行反制,比如对部分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对美相关企业启动调查等,让美方明白对抗是有代价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里有足够多的战略资源牌。
比如稀土——全球约80%的优质稀土来自中国,而美国在这一领域不仅产量有限,还缺乏成熟的提炼技术。
这意味着,一旦中国在出口端进行适当调节,美国高端制造业就会感到压力。
再比如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竞争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对美技术和市场的依赖。
此外,中国也在加速构建更加稳健的经济循环。
一方面坚定推动国内大市场建设,释放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另一方面加快向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拓展出口和投资。
经过几年的布局,这些市场的体量和增速对冲了部分来自美国的压力,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多元的发展空间。
所以,当美国的极限施压打出来之后,看似气势汹汹,但实际上就像重拳打在棉花上——没有得到预想的效果。
不仅如此,美国试图打造的所谓“对华包围圈”也漏洞百出:欧盟态度暧昧,日本、韩国更多是被动配合而非主动热情,东南亚很多国家更是直接表态不选边站。
这说明,在全球化的时代,即便是美国,也无法轻易把自己的对抗政策复制到所有盟友身上。
大国博弈,从来不是比谁喊得更响,而是看谁能真正稳住阵脚、发展自己。
美国当局的这一系列做法,看似猛烈,实则暴露了美国的焦虑与力不从心。
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搞经济霸凌、军事恐吓,不但难以彻底打垮对手,还可能伤到自己。
真正的强者,不是用高音喇叭宣告实力,而是用持之以恒的发展来赢得尊重与合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