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号iPhone17系列发布事后,不少人都开玩笑说,这苹果手机快成“科技年货”了——每年盼着上新,可总觉得新鲜劲儿越来越淡。
不过比起手机本身,有个细节反而更戳人:以前不管全球哪个角落卖的iPhone,背面都印着“Designed in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也就是美国加州设计、中国组装。
可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美国市场上的机子,那行字悄悄改成了“Assembled in India”,印度组装,这一改,对咱们中国来说可不是小事。
短期看,以前iPhone的生产几乎被咱们包圆了,现在硬生生被印度分走一块,果链上那些靠苹果吃饭的中国企业,日子肯定不好过。
往长远了想更麻烦,现在这时代,民用工业能反过来帮军事工业进步,印度帮着造iPhone,慢慢就能学到制造技术、积累管理经验,这些东西保不齐哪天就用在他们的军工上。
所以这事儿不只是生意,还藏着点安全风险。
咱们常说“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放在印度能造iPhone这事儿上,很能说明问题。
本质上是咱们对中国制造业有底气,知道这份实力来得不容易,而印度制造跟咱们比,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
2024年中国用电量差不多10万亿度,光工业用电就占了6.3万亿度。
可印度全年的发电总量,连2万亿度都没到,工业生产的“能源家底”差太远了。
而且在工业象征的铁路,印度每年新增铁路里程也就几百公里,新增电力机车大概1000台,车底2万辆左右。
可咱们现在就算大家不那么看好土木行业了,每年新增铁路还能有3000公里,而且好多是高铁,机车车辆的采购量也比印度多不少。
还有进出口,印度从2019年到2024年一直是逆差,还越差越大。
2024年他们工业制成品出口才2546.3亿美元,就算把农业、服务业的出口都算上,总出口额也就跟咱们江苏省差不多。
有人可能会抬杠:“印度现在国际上朋友多,能随便买技术买设备,说不定能抄近路,不用走咱们当年的苦路。”
可真要是材料、设备、技术全靠进口,那还谈啥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干脆当个“买办”得了。
咱们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变成现在能造六代战斗机、也能造一次性打火机的“工业大国”,花了整整76年,中间吃了多少苦、踩了多少坑、经历了多少博弈?
印度要想有跟咱们匹敌的制造业,当年咱们先辈流过的血、吃过的亏,他们大概率也得走一遍。
就像咱们需要“铁人”王进喜那样为工业献身的人,印度也得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人才行。
更关键的是,印度还有好多“根子上”的问题没解决:种姓制度、语言统一、基础设施等都没解决,这些问题不搞定,大规模工业化根本没法搞。
毕竟工业化需要上亿的产业工人,这么大的群体肯定会冲击印度现有的社会结构,现在的印度高层和地主们会愿意吗?
就像清朝当年,能造洋枪洋炮,有纸面实力强悍的北洋水师,GDP也是世界前列,可制造业照样打不过列强。
印度现在的工业化,说不定还停在“洋务运动”的水平,表面看着红火,核心问题一个没解决。
不过战略上有底气,不代表战术上能马虎。其实从iPhone14开始,苹果就已经往印度转移产能了。
中美之间的矛盾,还有口罩期间带来的供应链危机是原因,但最核心的还是成本,组装iPhone的印度工人,月工资还不到1000块人民币,这对苹果来说诱惑太大了。
所以苹果不光让富士康、纬创这些代工厂去印度,连二级供应商也得跟着挪窝,毕竟印度本地能造的零部件还不到30%,材料、模组、生产线设备都得靠外部供应。
可能有人觉得:“不就是组装个手机吗?能有多大影响?”,我只想说,大家可别小看这组装。
iPhone去了印度,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国产厂商肯定也会跟着去,毕竟谁都想省成本。
这么一来,印度又多了学习的机会,慢慢就能培养出自己的消费电子品牌。
咱们当年就是靠造iPhone,点亮了“智能手机设计制造”的技能点,培养了大批人才,现在这本事几乎成了“公共品”,只要有钱,就能在中国招到能从0开始造手机的团队。
印度现在也在走这条路,这些人学会了造手机,难道不会造家电、无人机、电动车?更别说这些技术还可能用在军工上。
印度或许不想搞咱们这么全面的工业体系,只要有几个国际知名品牌、几样像样的武器,就够他们自豪了,但这对咱们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竞争。
那咱们该咋办?其实资本逐利、产业往成本低的地方转移,这是市场经济的规律,硬拦着肯定不行。
咱们要做的不是“严防死守”,而是“上车之后焊死车门”,让印度获得生产能力可以,但绝不能让他们摸到高端领域。
对有才华的印度人,也可以拉过来为咱们服务,让他们在印度本地帮咱们做事。
最重要的是,咱们自己不能停步。不能只想着在低端环节“卡脖子”,得拼命往产业链顶端爬,搞更先进的芯片、更牛的操作系统、更颠覆性的技术。
只要咱们永远领先印度一代甚至两代,他们再怎么追,也只能跟在后面吃灰。
咱们当年就是一点点追着外企赶上来的,他们的套路咱们太熟悉了,现在是时候用这些经验,守住咱们制造业的优势了。
说到底,制造业的底气从来不是靠“怕”来的,而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
印度制造的崛起是挑战,但也是咱们倒逼自己升级的动力。
只要咱们自己不停歇,就永远能在全球产业链里站稳脚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