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车筐,本是为骑行便利而设计,却在不经意间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垃圾桶”。近日记者在北京十里河桥附近探访,据不完全统计,探访时段内,大约五分之一的单车车筐内存在垃圾。据了解,车筐内有垃圾的现象多集中于商圈、地铁站等人流密集区。
在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共享单车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与共享单车相关的不文明行为,也多次引发社会关注,比如有人随意停放造成占道、秩序混乱,有人将共享单车扔在河里或挂在树上,涉嫌故意损毁公私财物,有人在共享单车上乱贴小广告,影响市容市貌。
不仅如此,还有不少人将共享单车车筐当成“垃圾桶”,随意丢弃各种生活垃圾。这不但影响共享单车形象和用户体验,而且对市容环境卫生造成破坏——垃圾堆在车筐里很难看,如果垃圾随风飘舞,对环境影响会更大。乱扔垃圾的要么是路过共享单车的人,要么是共享单车用户。
不管谁向共享单车车筐扔垃圾,显然都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这种行为既缘于懒惰,将垃圾随手就扔,更缘于文明意识缺席,即未认识到乱扔垃圾是不文明行为,或者假装糊涂。虽然城市通过立法、倡导、宣传等方式不断普及提升市民文明意识,但单车车筐是文明素养的“测试纸”。
众所周知,共享单车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从某种意义来说,其诞生于有一定文明积淀的土壤里,按理,共享单车应该与文明行为“同行”,“共享”文明。然而五分之一的单车车筐内存在程度不同的垃圾,给人的印象是,共享单车偏离文明“共享”垃圾,这显然是人的问题。
具体来说,城市商圈、交通枢纽、写字楼、景区等区域的人群,只图自己方便、忽视公共卫生,最值得反思。如果每个人多一点文明自觉意识,多走几步将垃圾丢进附近垃圾箱,共享单车就不会变成“共享垃圾”了。这需要对相关重点区域的人群精准加强文明教育,遏制乱扔垃圾。
其次,共享单车企业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作为运营方应该确保共享单车干净整洁,为用户带来舒适体验,但却将存在垃圾的共享单车供用户使用,这对用户很不尊重。虽然有的运营企业配备的运维团队、“巡检”人员会随手清理车筐垃圾,但还要通过提示等方式纠正不文明行为。
另外,环卫人员要对这种垃圾一并清理,环卫部门要监督共享单车企业、环卫人员及时清理车筐垃圾。当大多数车筐是干净的,应该说向车筐扔垃圾的人就少了;反之,如果车筐垃圾不清理,就会有更多人习惯性将单车车筐当垃圾箱。因此,要以单车车筐无垃圾引导市民行为向善。
由于共享单车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和使用的公共性,那么其车筐里的垃圾也会跟着到处流动,并变成一种“公共风景”。这不是给城市形象添彩,而是给市容市貌抹黑。作为市民,不乱扔垃圾是基本素质要求;作为共享单车企业,别把责任都推给丢垃圾的个人,自身责任也不容忽视。
为引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提高公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对各类文明行为作出规范,其中就包括维护公共卫生。希望从普通市民到相关企业等,都应该将共享单车车筐当成“文明试纸”,来测试自身文明水平,维护公共卫生的责任落实情况。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