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锂电行业依旧是“冰火交织”的一年。
积极的一面在于,下游需求强劲,锂电排产数据持续超预期。上半年全国锂电池总产量480GWh,同比增长20%。
电池环节,1–6月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110GWh。新能源汽车用动力型锂电池装车量约203GWh。据海关总署披露数据,上半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总额达341.02亿美元(约合24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14%,创历史同期新高。
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接近90%,储能产线满产状态;二线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在60%-70%。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国轩高科、远景动力、欣旺达、瑞浦兰钧、中创新航等锂电头部企业纷纷“官宣”产能建设项目新进展。锂电池行业迎来了新一波扩产热潮,带来巨大产业链上游采购订单。
需求大增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普遍带来营收增长,但结构性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等致使净利润下滑。业绩分化、增收不增利、应收账款累积、现金流缩减等经营压力上升,落后产能淘汰出清还在上演。
起点锂电汇总了61家锂电产业链上市企业半年报,从电芯制造、磷酸铁锂正极、锂矿/锂盐、隔膜、电解液、锂电设备等6个领域,分析当下锂电上市企业面临的“喜”与“愁”。
01
动力维稳、储能大涨新兴市场备受关注
与去年同期相比,电池企业整体业绩实现改善,表格中统计的动储电池企业,超半数实现营收与利润“双增长”。但业绩分化严重,行业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
一是,作为重资产属性产业,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维持稳定市场份额;中小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宁德时代产能利用率逼近90%,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也超过了87%,国轩高科提及“产能利用率保持高位”。部分二三线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
二是,头部企业研发投入超百亿构建技术壁垒,提升产品性能和附加值,尾部企业实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突破技术壁垒。
汽车动力电池业务上,从top10动力电池装机榜单来看,国内汽车电池供应商基本稳固,动力电池供应格局稳定,但二三线电池厂仍具备发力机会。
比如,正力新能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7.83GWh,同比增长超99.24%,其中乘用车出货量达7.63GWh,同比增幅110.77%。出货量增长带动收入快速增长,动力电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幅81.9%。
与此同时,电池企业们开始瞄准细分领域如商用车市场发力。此外,在保持基本盘下,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电池厂也更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
除动力电池外,多家电池厂商储能业务交付稳定,已成为第二增长极。2025上半年,全球储能市场需求爆发,国内储能市场开始从政策驱动转向收益驱动,优质的储能产品开始紧缺,海外方面,美国大储需求偏刚需,各国不同场景储能需求不断涌现。
产业反馈,锂电池产业链头部电芯企业储能产线满产,部分储能电芯价格开始上涨,今年上半年度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达240GWh,同比增长106%。
宁德时代此前表示,2025年第二季度动力、储能合计销量接近150GWh,同比增长超30%。其中,储能占比约20%;上半年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出货28.71GWh,同比增长37.02%;
财报显示,储能系统类业务已成为欣旺达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板块之一,实现营收约10.0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8.85%;瑞浦兰钧储能电池业务收入50.83亿元,占比首次超越动力电池业务,成为业绩中的显著变化。出货量方面,瑞浦兰钧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增长约119.3%。
订单层面,公开的订单规模来看,GWh级储能订单有50起,无论是企业合作规模还是项目单体规模,储能领域GWh供应交易正在成为常态。
其中储能电芯最大订单为亿纬锂能与海博思创2月所签订的2025-2027年度50GWh电芯产品战略采购合作;储能系统最大订单为宁德时代与Quinbrook合作在澳大利亚部署3GW/24GWh的EnerQB长时储能系统,其次是宁德时代1月拿下阿联酋RTC(即全天候)19GWh储能项目。
同时,储能行业集中度正在进一步提升,订单向头部靠拢。考虑头部储能厂商的今明年在手订单较为充足,目前储能排产的强势有望延续。
头部企业继续凭借技术优势、规模效应和客户资源,持续扩大市场份额;中型企业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寻找生存空间,在汽车动力、大储之外,关注比如细分小储、轻型动力、机器人、低空经济等场景。
举例来说,机器人领域,行业预计到2030年需求将超过100GWh,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100%;低空经济远期市场规模有望达10万亿元,比肩传统航空工业。固态电池是这两大应用场景的适配产品。
目前,孚能科技公司半固态电池已获得得广汽、东风等客户项目定点,2024年底建成全固态电池小试线,完成多款产品测试,目前整体进度已从实验室迈向试生产阶段,预计2025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GW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交付60Ah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正力新能制定“海陆空”差异化战略,除新能源汽车外,航空电池取得突破。2025年8月,航空动力电池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并实现量产交付,成为行业首家固定翼载人电动飞机动力电池的量产交付供应商,拓展了新的增长点。
起点锂电认为,尽管目前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系统仍是主要应用领域,但企业产品需求结构正从传统单一场景加速向多元化应用拓展。各家电池厂都通过布局新兴市场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有助于消化现有产能,并在下一轮技术迭代和市场扩张中抢占先机。
02
百亿订单频现磷酸铁锂企业业绩多数亏损
在磷酸铁锂板块,增收不增利依旧是行业的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磷酸铁锂产量达163.2万吨,同比增长66.6%,总产能攀升至532万吨,但行业整体有效利用率偏低,出现“总量过剩但结构紧缺”的局面。
价格方面,根据权威市场数据,磷酸铁锂最新报价为34300元/吨(截至8月29日),价格已连续两周持平。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均价为0.33元/Wh,市场竞争激烈。
业绩上来看,受益于储能电池及动力磷酸铁锂电池的高增长磷酸铁锂相关企业营收增长迅速。但统计中的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德方纳米、龙蟠科技、富临精工、安达科技6家上市企业,只有富临精工一家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作为行业龙头,湖南裕能尽管营收大增,归母净利润却降至3.05亿元,同比下滑21.59%,万润新能、德方纳米、龙蟠科技安达科技等企业甚至仍未实现扭亏为盈。
从亏损原因来看,如上文所述,一是碳酸锂价格底部运行,叠加产能过剩,致使磷酸铁锂售价较低。企业库存积压,部分企业因存货跌价损失影响业绩。
二是,部分企业产品以传统磷酸铁锂为主,缺乏高附加值产品。难以对冲行业下行风险。
三是,行业向高压实磷酸铁锂等高端产品转型,技术门槛提高。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积极的一面在于,2025年至今,头部磷酸铁锂企业签单不断,与下游电池企业绑定加深,且向高附加值产品快速迭代。
比如,万润新能自2025年5月起至2030年,向宁德时代供应约132.31万吨磷酸铁锂产品,总金额超400亿元。
龙蟠科技2025-2029年向楚能新能源供货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总金额超50亿元。
与宁德时代签订采购上限70亿元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协议;富临精工与宁德时代签订三年14万吨/年的供货协议等。
其中,多数订单内容涉及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四代高压密磷酸铁锂(压实密度≥2.6g/cm³)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快充支持等性能优势,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供应相对紧张,因此价格溢价能力更强。上半年,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产品价格较普通三代产品高出2000-3000元/吨。
高附加值产品提升铁锂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上半年,富临精工正极材料的毛利率为5.24%,比去年提升了3.71个百分点。
我们预计2025年宁德时代对高压实铁锂的需求预计达55万吨,占其总采购量的70%以上。比亚迪推出新一代刀片电池。两家巨头共同推动2025年全球高压实铁锂需求攀升至80万吨,占行业总产能的18%。
市场普遍预测,2025年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的供需整体偏紧,相关厂家有望享受技术溢价。
同时,海外市场拓展成为新增长点,一体化布局强化成本优势。上半年,龙蟠科技将订单重心转向国际市场并且加速海外产能释放。
公司在原有与LGES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基础上,于2025年上半年与BlueOval、EveEnergy等国际顶级电池制造商锁定长期供应协议,加深了对2026年至2030年期间海外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销量的锁定。
同时,半年报透露,项目已于2025年上半年顺利投产,并且已成功量产出货至客户的海外工厂,目前该项目保持着较高的产能利用率。印尼二期9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工厂也正在积极建设中。
显而易见的是,行业正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2025年上半年已有约8万吨年产能因经济性不足而主动停产,预计到年底还将有5-10万吨低效产能退出市场。
03
碳酸锂价格冲击锂矿锂盐企业利润
作为核心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今年以来维持底部运行。年初价格达高点67000元/吨(受春节前备货需求推动);5月跌至年内低点 59600元/吨(产能释放叠加需求疲软);6-9月逐步回升至 74260元/吨(期货主力合约价),7-8月稳定在 7.2-8.1万元/吨。
碳酸锂价格持续低位运行,直接冲击多数锂矿、锂盐企业的营收与利润。
天齐锂业实现扭亏为盈,上半年归母净利润8441.06万元,同比增长101.62%,主要得益于定价机制优化、联营公司SQM业绩增长及汇兑收益增加。
赣锋锂业同比减亏,上半年归母净利润-5.31亿元,同比增长31.13%,但锂盐及锂电池产品价格下跌仍对其业绩造成压力。
盐湖企业中,藏格矿业、盐湖股份利润同比增长,盐湖提锂成本优势凸显,藏格矿业归母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38.80%;盐湖股份归母净利润25.15亿元,同比增长13.69%。
其他企业,如盛新锂能、江特电机等出现亏损,其中盛新锂能归母净利润-8.41亿元,同比下滑349.88%,主要受锂价下跌及存货减值影响。
上半年锂矿产能集中释放,如赣锋锂业非洲马里Goulamina锂辉石项目、海南矿业控股Bougouni锂矿项目等投产,但锂价仍处于低位(约6.5万元/吨),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未根本改变。
天齐锂业通过优化定价机制、提升资源自给率应对周期波动;赣锋锂业加快海外项目产能爬坡,同时布局固态电池领域,规划2030年形成60万吨LCE锂产品供应能力。
盐湖企业凭借低成本优势保持盈利,部分企业通过多元化业务(如钾肥、铜业务)对冲锂价波动风险。总的来来看,锂矿企业业绩分化显著,盐湖提锂企业表现相对稳健,而矿石提锂企业受锂价下跌和成本压力影响较大。
不过,目前在下游需求驱动下,三季度以来供需格局有所改善,原材料价格正在上涨。9月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达7.47万元/吨。
从产能利用率看,当前行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走势,头部企业能够实现70%以上产能利用率,而尾部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20%。未来行业需关注锂价走势、产能出清进度及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04
隔膜企业毛利下滑
2025年上半年隔膜行业呈现“量增利减”特点,行业正从高毛利阶段不断下跌。
行业整体营收普遍增长。2025年上半年中国隔膜材料出货量同比大幅提升,其中湿法隔膜表现尤为突出,出货量同比增长显著,市场占比攀升至较高水平。
但多数企业利润下滑甚至亏损。例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头部企业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仅中材科技、久吾高科等少数企业因业务结构优化或成本控制得力实现利润增长。
隔膜价格持续下行,湿法隔膜7μm价格跌至每平方米0.6-1.0元,干法14μm隔膜价格下滑至每平方米0.4-0.9元区间,均处于历史低位。同时,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5%,干法隔膜产能利用率不到五成,供需失衡导致企业盈利空间被压缩。
在过去的几年中,锂电隔膜行业由于扩产太快、竞争加剧、供需失衡等原因,头部厂家毛利率一路下行,行业整体处于亏损的状态。
近期干法与湿法隔膜均已达成共识:不再进行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避免盲目扩产和低效产能重复建设,尊重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内企业迅速响应,缩减了既定的扩产计划。考虑下游需求持续增长,头部企业供需紧平衡,隔膜行业或将迎来价格拐点。
05
产能总体过剩电解液价格底部运行
2025年,电解液行业继续在市场需求增长与产能过剩的矛盾中艰难前行,企业业绩呈现明显分化。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多元化业务和全球化布局保持盈利增长,而部分企业则因产能扩张过快、产品价格低迷陷入亏损。
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国内电解液产量达90.85万吨,同比增长超过65%,但市场供需失衡的局面仍在延续。其中,新型锂盐LIFSI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126.67%,占比从2024年的12%提升至17%。
行业头部效应明显,前三家企业市占率达63.72%,前五市占率达73.67%,前十市占率达92.76%。
天赐材料、新宙邦等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化业务布局巩固优势。天赐材料以超30%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但其净利润增速(12.79%)落后于新宙邦(16.36%),显示出头部企业间的竞争差异。
行业产能过剩与价格战加剧,导致部分企业陷入亏损。以石大胜华为例,其营业成本增速(16.99%)超过营收增速(14.87%),直接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同时,财务费用激增超6倍,债务压力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在电解液领域,2025年上半年,8个新投资项目中6个项目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约69.42亿元,对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
头部企业例如天赐材料在欧洲、东南亚建设海外基地,并研发固态电池电解质等新兴材料。行业分析指出,2025年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产能过剩短期内难以缓解。
06
锂电设备新订单潮来袭
得益于需求增长,2025年上半年,锂电设备需求开始摆脱前两年的低迷态势,迎来复苏。但从业绩上来看,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实现盈利,行业承压明显。
主要是头部企业回暖。先导智能、杭可科技等头部企业营收和利润实现正增长,先导智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1.2%,杭可科技同比增长6.9%。
部分企业如海目星、曼恩斯特、金银河等出现亏损,主要受2023-2024年锂电下游市场需求放缓、设备验收延迟及减值计提影响。
锂电行业景气度持续走高,带动新一轮锂电设备订单潮正在向头部聚拢。先导智能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总额达124亿元,同比增长近70%;海目星1-6月新增订单约44.2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7.5%,截至6月末在手订单规模突破100亿元;赢合科技截至一季度末因订单合同负债金额达27.59亿元,创历史峰值,环比增长67%;利元亨截至5月末在手订单为49.21亿元。
固态电池设备成为新增长点,不少企业已实现固态电池整线设备交付,技术壁垒优势凸显。
先导智能在接受机构调研时透露,今年上半固态电池订单取得重大突破,固态电池设备订单约4-5亿元,全年目标10亿元。不止先导智能,赢合科技、海目星、利元亨等设备企业的固态电池订单也纷纷实现增长。
璞泰来2025年1-5月固态电池设备订单达4-5亿元,其干法成膜、复合设备及叠片机等已取得订单并部分交付,并与法国Blue Solutions签订联合开发协议,共同开发第四代固态电池材料与装备解决方案。
赢合科技一批固态电池设备(如固态湿法涂布、辊压、电解质转印设备)已交付客户中试线。
贡献订单的一大来源是海外市场。中国锂电设备企业凭借成本优势、技术领先和高效交付能力,逐渐抢占海外市场。海外业务也成为设备厂业绩高增长、高盈利的关键领域。
先导智能海外营收占比超30%,且毛利率高达40.27%,显著优于国内水平。2025年二季度国内锂电设备海外订单占比突破35%,海目星、利元亨在波兰、捷克等地储能模组产线项目落地,海外毛利率提升至40%以上。显然,设备企业已通过全球化布局提升盈利能力。
起点研究院SPIR预计到2027年全球锂电设备市场规模达1419亿元,其中前段设备市场规模为460亿元,中段设备市场规模为434亿元,后段设备市场规模为383亿元,模组及PACK市场规模为142亿元。
锂电池设备需求未来2-3年将呈持续增长态势。未来几年,海外市场仍是增长主力。
作 者:序 淮
声 明:本文由起点锂电原创,版权归属起点锂电,如需转载或开白联系起点锂电小编(微信:qd-Lib1222)!
01
02
03
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