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诀百韵歌》开篇两句便是“草书最为难,龙蛇竟笔端。”想把这一字体写好,需要有深厚的功底、极强的控笔,能够将情感与笔墨协调,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寥寥无几。我们临摹古人草书法帖时,要选择法度严谨且易于上手的作品,循序渐进,最后“直入晋唐”。
上海博物馆有一件明代草书真迹,被誉为“镇馆书法”之一,它就是丰坊的《狂草长诗册》。此作为我们展现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代名家草法之精髓。丰坊是明代翰林学士丰熙之子,家藏巨富,据记载他一生收藏并精研古人碑帖7万余件,他的草书堪为一部“教科书”,再现古人的标准写法。
此作是丰坊晚年得意之作,此时他笔法精熟、笔力遒活,正如孙过庭所说,已然“人书俱老”。《狂草长诗册》为纸本册页,总计21折、42页,每页纵约36厘米、横约18.6厘米,总长度达到了6米多,超过500字,字迹大小错落,在3至8厘米之间。此作曾在嘉靖朝进入皇宫,被收藏100余年,后成为清宫藏品。
丰坊的草书主要取法张旭、怀素、鲜于枢、康里巎巎几家,笔笔有来处。他延续了魏晋草书的中锋用笔传统,笔画沉郁顿挫,避免浮滑之病。通过笔尖与纸面的摩擦,增强立体感与重量感,此作在奔放中保持了魏晋书法的雅正品格。
与唐代狂草“一笔书”的连绵不绝不同,丰坊善用“断笔”制造节奏变化,既避免了线条堆砌的臃肿,又通过留白强化了笔势的张力,在疾速书写中注入了理性的节奏把控。《狂草长诗卷》以侧锋增强笔画的表现力,与中锋圆转形成对比,制造出枯笔效果,丰富了笔画的质感层次。
结字在险与稳中构建空间秩序,通过打破偏旁部首的位置关系,营造动态平衡。上下结构的字上疏下密、上轻下重,上半部上提,下半部下压,形成错位的视觉效果,既符合草法规范,又赋予字形强烈的动势。
根据书写节奏调整字势,避免程式化。丰坊注重字与字的关联性,通过牵丝映带与体势呼应形成整体节奏,以浓墨为主,遇转折或关键笔画时加重墨色,随着墨汁消耗自然出现枯笔,墨随情动,以书抒怀。
明代詹景凤称:“丰存礼狂草,虽极纵横,然一笔一墨皆有来历,非漫然者可比。”项元汴认为丰坊“得张长史遗意,而不失二王矩矱”,这种守正创新,使得此作既不粗野,也不泥古,笔法与性情做好了平衡,是我们学习草书、纠正不规范和板滞的上佳范本。
而今,我们将丰坊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