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赓这个人啊,在中国革命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角色,他从黄埔军校走出来,一路打仗打到解放战争结束,还帮着建立了新中国西南的稳定。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就投身军阀部队,后来醒悟了,1922年加入共产党,成了黄埔一期的学员。那时候黄埔军校是革命的摇篮,陈赓在那学军事,很快就崭露头角。北伐战争中他带兵冲锋,受伤过好几次,最有名的一次是腿上中弹,还得靠手术救回来。抗日时期他在太行山一带搞根据地,指挥部队打游击,消灭了不少日军。解放战争里,他领导第四兵团,参与淮海战役那种大仗,帮着围歼国民党主力。1950年的时候,他已经是西南军区副司令员,负责云南一带的剿匪工作,手下部队纪律严明,很快就稳住了局面。
胡志明呢,这老头子比陈赓大得多,1890年生在越南,早年到处流浪,干过厨师、园丁啥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就一头扎进革命。1920年代他到广州,化名李瑞,给苏联顾问当秘书,正好碰上黄埔军校的成立。他在那认识了不少中国人,包括陈赓,两人聊得来,成了朋友。胡志明后来回越南搞独立,领导越盟抗击法国和日本,1945年宣布越南独立,但法国又卷土重来,开始了抗法战争。到1950年,越南北方形势吃紧,胡志明就跑到中国求援,希望得到武器和指导。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但还是决定帮越南一把。胡志明在北京见了周恩来,转达了毛主席的意思,还去莫斯科见了斯大林。斯大林推给中国,说让中国先出兵援助,后来补偿。中国同意提供武器,还让广西当后方。胡志明点名要陈赓去越南帮忙,因为两人老交情,陈赓懂军事。中央起初不同意,毕竟朝鲜那边也紧张,但胡志明坚持,说有大战役要打。最终敲定,陈赓带队去越南。
陈赓接到命令是1950年6月中旬,中央电报让他作为代表,帮助越南组织军队,制定边界战役计划。计划得实际点,得越南同意。胡志明想年内组六个师十万人,但中央觉得不靠谱,陈赓就是去帮着调整。陈赓马上组队,随行的有曾延伟、王振夫、杨进、黄景文、黄为这些人,分别管宣传、作战、机械和越南事务。7月7日从昆明坐小火车南下,十几天后过境到越南。
越南那边接待热烈,除了引导员,还有三名年轻妇女推着两辆水果车过来。车上装着香蕉、柠檬、菠萝啥的。陈赓一看,就开玩笑给她们起了外号,根据水果叫柠檬小姐、菠萝姑娘、咖啡大嫂。因为越南招待频繁,五小时一小宴,十小时一大宴,上马吃香蕉,下马柠檬,饭后咖啡,睡前菠萝。陈赓没耽误正事,到越南后直奔前线,考察地形,了解越军问题。
越军当时打得节节败退,干部没抓住重点,不注重消灭敌人。陈赓跟胡志明和武元甲交流,建议围点打援,在野战中消耗法军。胡志明采纳了。
武元甲是越南人民军总司令,1911年生,早年加入共产党,抗战经验丰富。陈赓的计划帮越军扭转局面,边界战役从9月打到10月,越军收复高平、谅山等地,歼灭法军4800人,打通中越补给线。
中国援助不光是人,还给了武器,越南308师两个团到云南领装备。中国工兵修路,医生送血浆,帮着训练干部。整个援越过程,中国出动不少资源,体现了两国当时的关系。陈赓11月回国,马上去朝鲜战场,继续指挥志愿军。
中国帮越南抗法,越南后来也发展起来。但中越关系后来有起伏,1979年还打仗过。陈赓的幽默外号成了趣闻,显示他性格开朗,在严肃任务中还能调侃。胡志明派妇女服务,是越南的待客之道,体现对陈赓的重视。三名妇女具体身份没详细记录,但这事成了中越友谊的象征。
陈赓援越不只是军事指导,还涉及战略布局。中国当时面对法国和美国压力,帮越南也是稳固南方边境。边界战役胜利后,越南北方巩固,根据地扩大,奠定后来抗美基础。中国提供的物资包括步枪、炮弹、粮食,帮越南渡过难关。陈赓回国后,在朝鲜指挥第三兵团,打了第五次战役那种硬仗。
胡志明1969年去世,越南统一后走上改革路,现在经济腾飞。中国和越南现在经贸合作多,历史恩怨放一边。陈赓1961年去世,58岁,留下不少回忆录。武元甲活到102岁,2013年走,写了书回忆援越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历史总有曲折,当时的援助是基于意识形态,现在看更复杂。陈赓的外号接地气,军人本色,没架子。胡志明求援时,新中国自己穷,但还是帮了,体现国际主义精神。但也得说,援助花了不少钱,那时候中国人日子苦,援助外国的同时,国内也得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