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欧美日(参数丨图片)凭借百年产业积累构建起全球标准体系,中国汽车长期处于“被动适配”的局面。如今,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智能网联汽车研发领先的国家,市场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双重优势,让中国汽车标准正逐渐走向世界。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副司长郭晨光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标准化工作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已有35项中国汽车标准分别被智利、厄瓜多尔、尼日利亚等国家采用。
01
新能源汽车海外受青睐
带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以及中国汽车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技术、产品、资本和供应链全面出海,汽车行业对标准化的需求愈发凸显。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也为我国从“标准跟随者”转向“标准领跑者”提供了机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62万辆,同比增长36.7%,市占率为45.5%。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中,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达82.6%。出口方面,1~8月,汽车出口429.2万辆,同比增长13.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
标准方面,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布国家标准95 项,为增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准化工作在支撑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推动产业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之一是国际标准便利国际经贸往来。
“在光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家用电器等大宗贸易产品方面,我国牵头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标准,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促进国际贸易顺畅衔接。比如:我国牵头的《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国际标准,首次构建起锂离子电池纳米硅基负极材料的关键指标体系,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高效衔接与融合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肖寒表示。
与此同时,通过推动中国标准与海外互认对接,可以助力产业国际化发展。“随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越来越受到青睐,诸多贸易伙伴向我国提出采用中国标准的需求,目前已有35项中国汽车标准分别被智利、厄瓜多尔、尼日利亚等国家采用,内容覆盖安全、电池系统、充电装置等,有效服务电动汽车国际贸易发展。”郭晨光表示,“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在海外园区建设中的应用,支撑了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北汽南非工厂等海外工厂建设。”
不可否认,在燃油车时代,欧洲标准、美国标准、日本标准在国际市场上是主流。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已形成领先优势,中国汽车标准出海意味着中国开始掌握产业话语权,有助于改变国际汽车标准竞争格局。
02
牵头制定多项国际标准
推动与海外标准互认对接
需要指出的是,标准出海需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支撑,这会促使中国汽车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中国汽车标准在海外的应用也能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促进全球汽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汽车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离不开企业及行业组织的积极参与。它们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参与国际标准制订、开展技术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中国汽车标准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事实上,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工作已由单纯采用国际标准向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与规则治理转变。
据了解,目前,中国已牵头发布和在研电动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碰撞安全等领域近50项国际标准,牵头制定车对车通信国际规范、全球碳足迹核算方法并共同完成《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等10余项国际法规,中国方案成为全球技术治理的重要参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34505:2025《道路车辆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场景 场景评价与测试用例生成》正式发布。“本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体现了自动驾驶测试验证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达成的重要共识。”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组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单位,深度参与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持续提升我国在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协调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
“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也为汽车标准与国际对接创造了广阔空间。例如,中汽中心与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中乌电动车辆标准化专家组,持续开展电动汽车标准培训,并助力中国成为摩洛哥电动车辆标准技术委员会成员。
今年8月底,2025面向东盟的标准化合作论坛在广西召开。会上正式发布3项中国—东盟汽车标准化合作成果。一是完成中国—东盟第二轮电动汽车标准清单互换,包含中国电动汽车标准139项及东盟国家电动汽车标准95项,标志着双方标准常态化合作进入实质落地阶段。二是联合发布“中国—东盟汽车标准化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助力东盟国家全面提高标准化能力建设。三是正式启动《东盟地区电动汽车标准体系研究》和《中国—东盟自愿性技术规范项目:电动汽车术语》联合研究项目,推动双方合作从框架性交流向专题性合作转型。
另外,中汽中心还在国家相关部委支持下,联合行业重点企业,于2021年成立了中国汽车标准国际化中心(日内瓦),成为中国标准化领域首个常设海外的专门机构。
从国家层面来看,对于共建国际标准,据肖寒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我们还通过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青岛国际标准化大会等重要平台,加强在电动汽车、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标准交流。”肖寒表示。
03
增强国际话语权
标准出海任重道远
而今,随着中国车企加速出海,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尤其是在欧盟,《新电池法》出台后,对于碳足迹核算、电池回收利用率、原材料溯源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为应对这一变化,我国相关机构正积极推动国内标准与欧盟标准的对标适配。
在9月初举行的一次行业会议上,LCT(生命周期思维国际行动倡议)汽车与电池工作组官宣成立。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大贤告诉记者,工作组试图构建一个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标准对接的平台,将构建一套以生命周期思维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办法,与汽车及电池企业一道共同解决排放难题,后续将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一起出台或制定一套环境评价体系,并获得国际上的认可。
“我们积极与各国交通部沟通,争取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互认,并通过‘检测认证+标准输出’帮助中国企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引领’。”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闵照源表示。
在上述会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发表主旨报告,充分肯定了行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水平提升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仍然面临的风险。他建议:“积极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以此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汽车标准是国家技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体现,中国汽车标准出海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与已经高度全球化的欧美及日韩车企相比,中国车企的海外市场布局虽呈现加速态势,但整体仍处于初期阶段,仍面临合规风险、标准国际化经验及能力不足等挑战。
“中国汽车产业实力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们已经走在前列。整体实力增强后,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包括法规制定方面,会有越来越多发声的机会。不过,中国汽车标准要想输出海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东盟为例,汽车标准主要采用和借鉴欧盟标准,尤其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ECE)的汽车法规,与我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泰国有泰国的标准,印尼有印尼的法规。要想把中国标准推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TV莱茵大中华区交通服务部南中国区总经理马向芳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文:张冬梅 编辑:万莹 版式:王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