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神奇。
一家中国公司,拿着法国人的钱,跑到德国去建厂造车,然后说,“我”的车要将卖到500万欧元,“我”的车还要卖到全世界。
看起来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家涉足造车的中国公司还是跨界。
没错,这家名为追觅科技的中国公司成立于2017年。
如此年轻的它在今年8月28日官宣造车之前,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专注智能生活家电的科技公司。
然而,在官宣造车后的第10天,追觅科技创始人兼CEO俞浩携团队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
在官宣造车后的第14天,追觅科技,不,此以后应该更名为“追觅汽车”再次宣布,已完成首轮融资,而投资方正是法国巴黎银行。
由此,追觅汽车以“两周完成首轮融资+德国建厂选址”的组合快拳震动业界内外。
追觅汽车声名鹊起。
所谓“一力降十会,一快破千巧”,追觅汽车就是快,快如闪电,快得让那些普遍不看好它的声音还没来得及泛起回响,它已经进入项目落地阶段了。
来吧,我们先看看追觅汽车凭什么可以做到“闪电入局”?
首先谈“钱”。
造车不谈钱,如同炒菜不放盐。而追觅汽车做的这盘菜,盐放得刚刚好。
追觅汽车采用“高举高打”的叙事策略恰好与当下资本市场的预期不谋而合。
其超豪华定位对标起售价约140万欧元的布加迪威龙,给了资本极大的想象空间。
试想,如果追觅汽车定位在2.4万欧元(20万元人民币)级的主流市场,资本应该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极端点说,如果资本非要入场,找蔚来、理想、零跑这一类成熟的新势力追加投资,也不愿意把钱投给把故事讲得毫无新意的后来者。
法国巴黎银行出手了,尽管追觅没有透露具体的融资额度,但银行资本参与德国工厂建设是事实,为其背书欧洲高端制造能力也将是事实。
另外,据创始人俞浩披露的50亿老股强势回购行为与2025 H1营收超2024全年的财务表现,也逐渐消解了市场对跨界造车资金链的疑虑。
显而易见,追觅采取的是“母公司造血+汽车项目输血”的模型,和零跑、小米有相似之处,明显区别于蔚来等纯造车新势力将来可能要面临的资本困境。
其次谈供应链。
追觅汽车选址特斯拉柏林工厂邻近区域建厂,面积达特斯拉1.2倍。
这个区域可以发挥零部件的集群效应。在半径50公里内聚集了采埃孚(传动系统)、舍弗勒(轴承)、英飞凌(芯片)等870家 Tier1供应商。物流成本较海外采购至少降低20%。
有人问,为什么不选择在中国建厂,供应链不是更成熟吗?
要不然,特斯拉和雷克萨斯在华独资建厂的意义何在?
事实上,一旦追觅汽车确定了超豪华定位,这个星球上没有比德国更合适的地方了。
因为超豪华品牌的用户更看重产品的历史叙事,而非参数本身。
还有,柏林-勃兰登堡地区拥有欧洲最大的汽车工程师人才池,仅2024年就有超过1万名的传统车企工程师转型电动化领域。
从人才招揽角度出发,也基本能做到“召之即来” 。
最后谈技术兑现。
截至2025年6月,追觅科技拥有6379项全球专利,为其造车提供了独特的技术迁移优势。
比如,追觅可实现18万转/分钟的高速数码电机技术,经参数调校后完全可满足超跑级电驱系统需求。
比如,追觅在智能清洁领域积累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如LDS激光雷达导航,甚至可直接应用于ADAS环境感知系统。这就是AI算法的跨界赋能。
如果,追觅能够扎扎实实把自己家这些东西用到造车这件事上,追觅汽车就有机会较传统车企节省约30%的智能驾驶研发周期。
更何况,追觅造车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研发团队,且规模仍在持续扩张。
不难发现,追觅汽车在超豪华的叙事架构下,走了一条“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的路径,从而获资本与国际的双重认可。
所以,追觅汽车的“闪电入局”,快而不乱,倒是颇有章法。
理论上讲,如今的追觅汽车,钱有了,厂子有了,人才有了,技术有了,那么,市场在哪里?
市场,就是追觅汽车的临门一脚,尤其关键。
首先,全球超豪华电动车市场是真实存在的。
目前,布加迪、帕加尼等传统超跑品牌电动化率不足5%。这些传统大牌厂家心中挥之不去的是V12发动机的情怀,反而成为它们的转型包袱。
追觅完全没有这些历史包袱,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
干前辈们犹豫中的事情,干先行者们没敢干的事情,谁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呢?
因为“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也是成立的。
既然市场是真实存在的,那就重点就要看追觅汽车手里有没有撼动市场的“金刚(参数丨图片)钻”了。
至少目前看来,追觅有两大优势。
其一,身份优势。
正如文首所言,追觅科技是一家中资企业。这个身份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身份。
追觅汽车可以极其便利地利用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其中主要是指三电系统。中国量产的三电系统既好,是那种经过亿万里程验证之后的好,又有成本优势,至少比欧洲本土低30%以上。
在这个基础上,追觅汽车在德国市场的机械硬件供应以及德国工厂完成总装与手工定制的价值和意义才会最大化。
如此,追觅汽车超豪华的品牌画像竟也有了几分清晰,呈现出“东方智能科技+西方传统精密”的大体轮廓。
其二,用户优势。
目前,追觅业务已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6000家线下门店,以及3000万家庭用户。其中,1100万全球会员则构成了追觅汽车的天然种子用户。
根据德国《焦点》杂志报道,在德国,个人净资产达到95万欧,就属于最富有的10%群体。
据追觅2024年用户画像报告显示,其均价800欧元的无线吸尘器购买者中,家庭净资产超100万欧元者占比达42%。
当然,《焦点》杂志所言及的是“个人净资产”,而追觅用户报告中分析的是“家庭净资产”,二者肯定是有区别的。
但这二者的重叠部分,不正好就是追觅汽车的用户群体吗?
其实,追觅汽车所追求的用户数量本身也要比追觅无线吸尘器的用户数量少得多得多。
所以,追觅汽车的市场破冰,不是满大街去寻找新用户,而是首先从自身所拥有的高端用户群体中去转化,这个难度值要低很多。
事实上,无论我们从哪一个角度去分析追觅造车所具备的优势,也无法掩盖它将来必须也必然面对的困难。
比如,将来,追觅汽车的产品只能用“性能参数+智能交互”去替代传统超豪华汽车的“历史叙事”,这个替代占比到底能够做到多大?很难判断。
还有,造车就是家里养了一头“吞金兽”。
追觅科技的造血能力以及追觅汽车的融资能力能不能支撑项目天空放亮的哪一天?很难判断。
然而,我们依然要为追觅汽车正面发声。
原因只有一个,我们今天的生活如此情趣丰富,是不是要感谢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
第一个制作出豆腐乳的人,第一个酿造出食用酒精的人,当然还有第一个敢把螃蟹放进嘴里的人。
而追觅汽车正在做的,是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千万不要把高合汽车拿来和追觅汽车类比,无论从入局方式还是此前的积累程度,高合都比追觅差了不止一个段位。
或许,追觅造车就是一场冒险之旅,但那又何妨。因为,任何时候,行业的破冰者都值得尊重和祝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