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时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风暴。今天分享的故事,关于一位孕晚期的准妈妈。在不幸感染重症甲流后,她的病情急剧恶化,一度需要气管切开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当病情稳定转入康复阶段时,她面临肺部感染、肌肉无力、吞咽困难以及情绪低落等多重挑战。
康复,是一场需要专业“伙伴”的协作之旅
迎接她的,是一个由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康复团队。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她一步步重建身体功能。
1. “呼吸顺畅”是第一步:
- 团队用专业的器具(如纤维支气管镜)帮助清理气道里的痰液。
- 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控制感染,配合雾化、排痰仪器和呼吸训练等方式支持肺功能恢复。同时,也开始逐步尝试安全的吞咽功能训练。
2. “找回力量”是关键:
- 针对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萎缩及力量下降,团队运用针灸、理疗等方式刺激神经肌肉。
- 从简单的床上肌肉控制练习开始,再到上下肢的力量和耐力训练,从被动活动到主动抗阻训练,最终帮助患者尝试适应“站立”的感觉。
肢体肌力、肌耐力训练
肌肉控制训练
突遇“心脏警报”:协作的力量再次显现
康复取得一些进展时,这位准妈妈突然出现心跳过快、胸闷气短、全身颤抖的情况。检查发现她的心脏功能受到了病毒的影响。
- 团队迅速响应:立即调整治疗方案,使用药物帮助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耗氧量、并增强心脏收缩力。
- 发现并解决“隐藏问题”:检查还发现她有贫血情况,及时进行了输血治疗,以改善身体供氧能力。
- 康复节奏调整:治疗师同步降低了训练强度,确保患者有充分时间休息和恢复。
生命的力量:一步一步重拾生活
经过治疗调整和团队的配合,患者的心跳逐渐平稳,胸闷和颤抖消失,心脏功能指标好转。
住院第18天,她成功脱离呼吸机,可依靠吸氧自主呼吸。
第21天,吞咽功能恢复,拔掉了胃管,可自己进食软食。
更欣喜的是,第24天,气管套管也安全拔除了,她终于可以自由呼吸,开口说话。精神状态越来越好,在他人搀扶下,已经能尝试步行训练。
患者稳稳地坐在轮椅上
可在一人搀扶下步行
这位坚强的妈妈,在多学科团队的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克服了重重难关。她不仅恢复了基本的生活能力,更重新拥抱了作为母亲的角色和生活的希望。
这个故事,展现了多学科协作在应对复杂重症、帮助患者功能重建中的常见做法。康复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患者自身的坚强意志、家人的支持陪伴与专业康复团队的共同努力,能够帮助更多人重拾生活的阳光与希望。
来源: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