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房子抵押给公司,每月领1.5万养老金,百年后房子归公司”“购买养老床位,不仅能入住还能分红,年化收益8%”“最新保健品投资项目,边吃边赚钱,年赚20%”……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金融活动花样翻新,不法分子利用“养老焦虑”,以“养老服务”“健康养生”为幌子,骗取老年人毕生积蓄,甚至让老人失去安身立命的房产。
针对老年人的三大非法金融骗局
“以房养老”变“以房骗老”
不法公司宣称“抵押房产获取流动资金,每月领取高额养老金”,诱导老人签订“全权委托”公证(实际为授权过户)。待老人签字后,公司迅速将房产低价过户至关联方,老人不仅失去房产,还可能因“拖欠贷款”被银行起诉。
“养老项目”非法集资
团伙包装“高端养老社区”“温泉养老院”等项目,通过举办“养老讲座”“免费体检”吸引老人参与,承诺“交10万抵20万”“预存床位费享分红”。实际上,项目根本没有建设,募集资金用于支付前期“利息”和团伙挥霍,最终卷款跑路。
“保健品+理财”双重诈骗
不法分子以“健康讲座”为名,向老人推销高价保健品(成本几十元售价上千元),同时宣称“购买保健品可获赠养老理财份额”“推荐亲友购买额外返现”。老人为治病或贪小利投入资金,最终保健品无效、理财本金无法收回。
老年非法金融活动的三大特点
精准利用情感需求:通过“亲情关怀”(如称呼“叔叔阿姨”“干爸干妈”)、“公益讲座”(如健康科普)建立信任,降低老人防备心理。
制造“紧迫感”施压:以“名额仅剩10个”“政策即将收紧”等理由,催促老人尽快交钱,避免其向子女或官方核实。
隐蔽性强:合同条款复杂(如用“委托服务”掩盖抵押)、资金流向不透明(转入私人账户),老人难以发现异常。
老年人如何防范非法金融骗局?
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养老投资需谨慎,若对方承诺“高收益+养老保障”双丰收,大概率是骗局——正规养老机构收费透明,不可能“躺赚”。
拒绝“抵押房产”“大额转账”:房产是老人的重要资产,任何要求抵押房产获取“养老钱”的项目均不可信;涉及转账时,务必与子女或信任的亲友商量。
子女多陪伴、多科普:子女应主动向父母普及常见养老骗局案例,帮助老人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
风险提示:投资有风险,请理性选择基金。本资料仅为宣传材料,而非法律文件,其中涉及的统计数据可能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购买基金时,投资者应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并通过官方途径查询基金产品风险等级,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产品。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
本文章使用的部分图片、文字、视频、音频、链接等内容转载来源于互联网,如涉嫌侵权、请著作权所有人及时告知,工作人员将及时进行删除处理,特此声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