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新闻网讯 项目建设热潮涌动,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企业发展提质增效……金秋时节的临港区呈现出项目“千帆竞”、发展“势如虹”的壮美画卷。
没有什么比塔吊高耸林立更能传递热火朝天的景象。机器轰鸣、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忙碌有序……在山能永锋精细化工钢焦一体化项目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全力以赴抢工期、抓进度。项目自今年4月开工以来,仅用5个多月的时间,整体建设进度就实现过半。
项目施工负责人随同堂介绍:“目前项目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焦炉进入砌筑阶段,化产工序设备正在安装。下一步将推进公辅介质管道和三电系统安装,预计12月份可实现投产。”
山能永锋钢焦一体化项目总投资30亿元,达产后,年可产干全焦180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作为临港区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设的意义不止于“快”,更在于“链”——它有效打通了钢铁与化工两大产业,上游构建精细化工产业园,下游打造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做到原料资源“吃干榨净”,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加快建“圈”强“链”,推动企业降本增效,精钢基地形成了聚珠成链、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临港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端不锈钢无缝管项目一次性试产成功。依托公司现有年产70万吨高端不锈钢棒线材项目的原材料优势,不仅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吸引了管件加工、法兰制造等下游企业集聚,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核电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进口替代,降低下游行业成本20%—40%,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
科技创新激发新动能,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代表“专精特新”的行业领军企业展示出强劲发展活力。在临港有色金属生产车间,一根根光亮棒材正加速产出,彰显了企业在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实力与前瞻视野。钳工范诗成表示:“这是我们新推出的产品——光亮棒,具有耐腐蚀、耐高温高压、防辐射等特性。”
为提升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企业引进了连续式短应力大强度不锈钢轧制机组等先进设备,推动自动化水平持续攀升。年产22万吨精密铸造项目,自动化率更是超过95%,自动配料、抓取、挂件等工序一气呵成,用装备升级夯实了提质增效的基础。
从“制造”迈向“智造”,是临港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明特征。在临沂钢投不锈钢有限公司焦化生产区,AI技术正为传统焦化注入智慧动能。公司焦化事业部安全科科长殷自涛介绍:“我们最新引进的AI防撞系统,能够全面提升厂区叉车和装载机的作业安全性,大幅优化作业效率,实现智能化管理。”
向“质”图强,聚“链”成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载体的强力支撑。临港区聚焦科创平台项目建设,依托平台载体集聚大项目、培育大产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山东希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国鹏向记者介绍:“在高性能光学树脂研发中,我们一度面临材料兼容性差、性能不稳定等技术瓶颈,单靠自身难以突破。” 关键时刻,临港区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发挥桥梁作用,组织北京化工大学专家与企业联合攻关,通过反复调试配方与工艺,最终成功解决难题。
“我们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的意义就是聚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前沿成果快速转化,为行业发展和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临港区科技创新局科技创新部工作人员鲁烨含表示。
“环境优则项目兴”。“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的深入推进,犹如阳光甘露、和风春雨,让企业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上半年,全区共办理各类市场准入行政审批737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核算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营商“软环境”变成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向更高能级迈进,“钢铁新城”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1至7月份,临港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4.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工业用电量增长17.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5%,多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首位。临港用项目建设这支如椽巨笔,一笔笔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徐淑刚 孙晓光 通讯员 丁凯凤
来源:琅琊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