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黄宾虹 己卯(1939年)作 钓矶归帆 立轴
作者:黄宾虹 (1865~1955)
创作年代:己卯(1939年)作
尺寸:74×31.5cm
材质:设色纸本
形制:立轴
题识:四百滩头旧钓矶,三千甲子一来归。山灵寄语念行客,少日栽松今十围。嵩奇先生属粲。己卯,黄宾虹画。
钤印:黄质私印、朴居士、片石居。
黄宾虹《钓矶归帆》立轴:1939年的笔墨变法与隐逸诗心
一、创作背景与诗画互文
1939年创作的《钓矶归帆》立轴(74×31.5cm,设色纸本),是黄宾虹艺术生涯"黑宾虹"风格形成期的关键作品。题识中"四百滩头旧钓矶"一诗,化用《庄子·刻意》"渔父之钓"典故,暗喻乱世中的隐逸情怀。"嵩奇先生属粲"的受画人信息,结合钤印"朴居士""片石居",揭示此作为文人酬赠之作,与同年《黄山纪游册》共同构成其抗战时期"以画代耕"的生存策略。诗中"少日栽松今十围"的意象,恰与其晚年"浑厚华滋"的松树画法形成视觉呼应。
▲黄宾虹 己卯(1939年)作 钓矶归帆 立轴(局部)
二、笔墨语言与风格演进
- 金石入画的成熟实践
- 钤印"黄质私印"与"朴居士"彰显其"以书入画"理念,山石勾勒如金石凿刻,皴法兼具"屋漏痕"的凝重与"折钗股"的弹性,印证其"五笔七墨"理论中"平、留、圆、重、变"的笔法要义。
- 与1935年《青城坐雨图》相比,此作墨色层次更为丰富:近景矶石以焦墨提神,中景帆影以淡墨渍染,远景山峦则通过积墨法实现"黑中透亮"的视觉效果。
- 构图与设色的革新
- 立轴形制强化纵向空间叙事:底部钓矶以倾斜线打破稳定感,中部留白暗示江流,顶部帆影一点即收,构成"起承转合"的古典诗性结构。
- 设色上突破传统青绿范式,赭石与花青的微妙调和,呈现"夜山"般的幽深意境,预示1948年《夜山图》系列的探索方向。
三、人文价值与市场定位
- 抗战语境下的精神象征
创作于上海"孤岛"时期(1937-1941),画中"归帆"意象可解读为对家国安宁的期盼。黄宾虹曾在此阶段致信傅雷提及"艺术救国"理念,本作题诗"山灵寄语念行客"的忧患意识,与其《致治以文》手稿中的文化担当形成互文。 - 市场表现与学术影响
- 2025年嘉德春拍中,黄宾虹1942年《江南山中》立轴以60-80万元估价上拍,而本作因更早的创作年代与题跋文献,市场估值已突破120万元(参考2017年《西山垂钓图》214万元/平方尺的成交纪录)。
- 出版著录方面,本作与《虹叟书画集》第68页刊载的《湖山钓艇图》属同一时期风格,可互为鉴定参照。
▲黄宾虹 己卯(1939年)作 钓矶归帆 立轴(局部)
四、艺术史坐标中的意义
- 传统与现代的转捩点
- 诗题中"三千甲子"暗合道教纪年,反映其对"道咸画学中兴"的推崇,而笔墨的抽象性则接近西方印象派的光影处理,如帆影的"没骨"画法打破轮廓限制。
- 与齐白石同期虾蟹题材的世俗趣味相比,黄宾虹通过山水重构文人画的哲学维度,正如其所述:"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 晚年变法的先声
画中"渍墨法"的大胆运用(如矶石的斑驳肌理),直接启发了1950年代《黄山汤口》的"黑密厚重"风格。中国美术学院《画艺论》指出,这类1930年代末作品是理解"黄氏笔墨密码"的关键标本。
结语
《钓矶归帆》立轴不仅是黄宾虹个人艺术语言的里程碑,更是20世纪中国画转型的微观样本。2025年适逢黄宾虹诞辰160周年,此作所蕴含的金石学养、诗画传统与革新精神,将持续引发学术界对其"内美"理论的再阐释。而市场中"黑宾虹"作品的升值潜力(如《黄山汤口》3.45亿元标杆),更凸显此类中期精品的收藏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