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过300个产品候选人后,发现一个规律:思考能力弱的,十有八九会栽进同4个坑。到底是哪4个坑?又该怎么避开呢?
面试官总结的产品候选人常踩的四个坑,戳中了很多面试者的痛点,但换个角度想,这些判断标准背后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第一种:只说我做了什么,不说我解决了什么
或许有人会说,刚入行的应届生或转岗者,本来就没多少项目经验,能把做了什么说清楚就不错了,要求他们提炼解决了什么问题,是不是太苛刻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想法其实混淆了经验多少和思考意识的区别。
哪怕是应届生,做课程设计或实习项目时,也该知道做用户调研是为了找痛点写PRD是为了落地解决方案。
第二种:只给我觉得,不给为什么这么觉得
面试官要的不是完美结论,而是你有没有主动想为什么做的意识。
比如应届生可以说虽然没实际上线,但调研后发现用户核心痛点是操作复杂,所以方案里加了简化步骤的设计,这体现的是思考逻辑,而非单纯的经验,所以这种要求并不算苛刻。
还有人可能会质疑,有些产品决策本来就有直觉成分,比如早期产品的定位方向,很难用完全理性的逻辑推导,要求候选人每个结论都有可验证的论据,会不会扼杀创新?
其实这种担心没必要。有结论没逻辑的问题,不是反对直觉,而是反对只靠直觉。比如判断通勤方式最优解,哪怕你一开始直觉觉得共享单车好,也得通过对比成本、时间、不确定性来验证。
产品定位也是如此,就算靠直觉选了方向,后续也得用用户需求匹配度市场竞争格局等论据支撑。
面试官要的不是不能有直觉,而是你能把直觉转化为可推导的逻辑,毕竟产品决策要落地,只靠感觉很容易踩坑,这种要求其实是在培养对结果负责的思维,和创新并不冲突。
第三种:逻辑有了,但只想到第一层
也有人会觉得,面试时间有限,候选人能想到第一层逻辑就不错了,要求他们考虑多个变量本质差异,是不是太占用时间,也不现实。
从面试的核心目的来看,这种要求其实很有必要。面试不是考你会不会说,而是判断你未来能不能解决复杂问题。
就拿京东和美团外卖竞争作为例子,候选人只看到履约能力,没考虑供应链结合用户群体差异,本质上是没养成多维度思考的习惯。
如果未来做产品时,遇到功能优先级排序竞品应对策略这类复杂问题,只看单一因素很容易做出错误决策。而且,想得多不代表说得乱,比如可以先讲核心逻辑是履约能力,再补充不过还要考虑供应链优势可能带来的差异化机会,几句话就能体现思考深度,并不会占用太多时间,反而能让面试官看到你的潜力。
第四种:想得深,但说不到点子上
有人可能会说,有些候选人性格内向,或者不擅长抓重点表达,但实际做事很靠谱,把说不到点子上归为思考能力弱,会不会错过好人才?
其实说不到点子上的核心问题,不是表达能力差,而是复盘总结能力弱。比如那个做社区团购的候选人,不是不会说话,而是没先提炼解决了理货时间和空间的痛点,再讲具体动作——这本质是没把思考成果梳理清楚。
产品岗需要和研发、设计、运营多方沟通,如果不能快速说清做什么、为什么做、效果如何,就算做事靠谱,也会影响协作效率。
而且,抓重点表达是可以练习的,比如按痛点-方案-结果的结构梳理,这本身也是思考能力的一部分,所以面试官关注这一点,不是以表达取人,而是判断你能不能把思考转化为有效沟通。
这么一聊就能明白,面试官总结的四个坑,本质不是故意为难候选人,而是从产品岗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做出理性决策、高效沟通的核心需求出发,提炼的思考能力判断标准。
候选人避开这些坑,不只是为了通过面试,更是为了培养未来做好产品的核心能力,毕竟,会怎么想确实比会做什么更能决定长期潜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