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现代数学对于中国来说还处于一片荒原之中,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出身贫寒、仅有初中学历的青年,凭借对数学的痴迷与执着,在中国现代数学的荒原中开辟出新天地,之后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他就是用一支笔在数学世界里书写传奇、为中国数学研究耗尽毕生心血的著名科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在少年时就是一个特别有想法的学生,他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小伙伴不理解他的行为,经常叫他“罗呆子”,但就这样一个“呆头呆脑”的学生偏偏引起数学老师的注意。数学老师发现这名作业潦草的学生,有很高的数学天赋,他的涂改之处都是在改进和简化解题方法,因此数学老师坚信他是个人才,并且悉心培养。
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数学天才的求学之路止步在初中毕业,家中贫寒让他无法攻读更高学历,他只能辍学帮助家里打理生意。之后他17岁成婚,19岁又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病,久病未愈让他左腿落下残疾,换作寻常人经历这样的困境,早“泯然众人矣”,但身体的残缺没有阻挡他对数学的追求,反而磨练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就在他患病这一年,他仅靠手里的《代数》《几何》和一本残缺《微积分》这三本书,发表了两篇极具观点和挑战性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的注意,他从此打开了数学领域的大门,而这两篇论文也成为他走向专业数学家道路的重要基石。
1930年,20岁的华罗庚被清华大学破例录取,他用不到两年时间攻读全部数学课程,与此同时还掌握了多门外语,1933年时他被留在学校担任助教。他在这个顶尖数学家云集的环境中,接触到数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他也在学术上不断取得突破,1936年他获得去剑桥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在这个具有学术权威的学校里,他勇攀高峰,先后解决多个数学难题,发表十几篇论文,他的导师“哈代”认为眼前这位学生的前途不可限量,但面对昂贵的读博学费,华罗庚最终放弃申请学位,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数学研究中。
学成归国后,华罗庚被聘请为清华数学教授,他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不断攻坚,完成了第一本数学专著。这本著作成为圆法、指数和应用等多个方面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著名的华氏定理,把遥不可及的“猜想”变成了现实,在当时轰动了全世界的学术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国外的身份地位,携同家人一起回到北京,他在途中发表了一封《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这封信引起无数海外学子的回应,他们带着凌云壮志回归祖国,而他作为“号召者”则直接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中。
这位巨匠深知数学研究最终要回归到现实应用上,回国之后他深入工厂、矿山、农村,将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产方法,他为国家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和时间。同时他还注重培养青年数学人才,陈景润、王元、潘承洞等著名数学家都曾受教于他。
晚年华罗庚虽身患心脏病,仍坚持工作,1985年6月12日,他在日本作报告时,突发心肌梗塞永远倒在讲台上,他践行了“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誓言。这位数学巨匠的离世方式,如同他一生研究的数学公式般简洁而壮美,没有多余的修饰,只有纯粹的奉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数学史的丰碑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数学爱好者,以他为榜样不断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