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宛如家中默默操持的老管家,平日里悄无声息地料理着食物消化的诸般事宜。然而,一旦它“受屈”发炎,便会搅得“全家”都不得安宁。实际上,在肠胃炎发作之前,老管家早已给出暗示。可惜我们常常将这些预警信号视作微不足道的小毛病,从而轻易地忽略掉了。今天就来好好说说这些容易被错过的提醒,还有饮食上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身体这3个“异常反应”,可能是肠胃炎在“报信”
心窝往下总像压着块湿布,沉甸甸的:明明只吃了平常一半的饭量,胸口下面却坠得难受,就像揣了块吸了水的海绵,连挺直腰板都觉得费劲。这种沉甸甸的感觉要是总在饭后出现,大多是肠胃黏膜发炎后 “动力不足”,吃进去的食物没法顺畅往下走,堆积在那里就形成了这种坠胀感。
肚子里像有只小虫子在爬,隐隐发痒:不是那种尖锐的疼痛,更像是肚脐周围有股淡淡的痒意,有时还会带着点轻微的抽搐,饿的时候或者吃了油腻的东西后这种感觉会更明显。这是因为发炎的肠胃黏膜变得异常敏感,哪怕是正常的消化蠕动,也会让它产生这种不舒服的 “痒感”。
吃啥都觉得 “没味道”,嚼着像蜡:以前爱吃的糖醋排骨、番茄炒蛋,现在尝起来味同嚼蜡,哪怕是香喷喷的白米饭,也得就着咸菜才能咽下去,吃不了几口就觉得嘴里发腻,胃里也跟着发堵。这其实是肠胃发炎后,消化功能下降,连带着味觉也变得迟钝,对食物提不起兴趣的表现。
这些 “不经意的习惯”,可能在慢慢伤肠胃
很多人觉得自己饮食挺规律,可肠胃还是时不时出问题,其实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正在悄悄给肠胃 “添堵”。
比如 “饭后立马躺沙发”,吃完晚饭就往沙发上一瘫,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觉得这样很舒服。用餐甫毕,肠胃正全力运化食物。此时若躺下,食物易滞留于胃。长此以往,不仅易引发炎症,还可能使人渐趋肥胖。故而,饭后切勿即刻躺卧。
还有“以汤泡饭食之”的习惯,众人觉得如此一来饭粒软糯易嚼。特别是对于孩子与老人,长辈总爱将饭菜浸于汤中,而后悉心喂食。汤泡饭会让食物未经充分咀嚼就被咽下,这无疑会加重肠胃的消化负担。倘若长期维持这种饮食习惯,肠胃难以承受,极易诱发炎症。
想让肠胃“舒服点”,除了少吃2样,还要做好这3件事
饮食上要少吃的 2 样东西
太咸的食物要控制:像腌咸菜、酱肉、咸鱼这些,吃起来够味,但里面的盐分特别高,会刺激肠胃黏膜,让发炎的地方更难恢复,还可能让肚子里的胀气更严重。
黏性大的食物别多吃:比如粽子、汤圆、驴打滚这些,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它们黏性大,不容易消化,会让肠胃 “加班” 很久才能处理完,对于发炎的肠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可能会加重腹胀和没胃口的情况。
做好这 3 件事,帮肠胃 “减减压”
每天早上喝杯温米汤:把大米或小米煮得烂烂的,取上面的米汤,放温后早上空腹喝一杯,米汤温和好消化,能保护肠胃黏膜,给肠胃补充能量,让它能更顺利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吃饭时 “先吃菜后吃饭”:吃饭的时候别一上来就扒米饭,先吃几口蔬菜,再吃点蛋白质,最后再吃主食,这样能让肠胃慢慢适应,减轻消化负担,也能避免一下子吃太多主食。
睡前揉揉肚子:每晚就寝之际,卧于榻上,以掌心轻绕肚脐,沿顺时针方向摩挲腹部,动作轻柔,每次持续5至10分钟。此做法能促进肠胃蠕动、助益消化,让肠胃在夜间安养歇息。
肠胃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我们细心维护。平时多留意它发出的 “异常信号”,改掉那些伤肠胃的小习惯,饮食上多做些调整,它才能一直好好工作,让我们吃嘛嘛香。倘若这些信号长时间持续且未见缓解,切不可一味硬扛。毕竟,及时前往就医,才是最为稳妥、明智之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